探求资源融合发展的密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满足优秀师资培养的需要,是地方高校创新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把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师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释放立德树人教育的新动能。坚定文化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探索工作路径,把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让师范生对优秀文化不陌生、愿意接受,从而使区域文化资源成为师范生人格教育教育情怀培育的强大动力。构建蕴藏传统文化智慧的教师教育文化。将“四有”好老师的培养融入实践,开发系列课程与教材,建构文化资源育人的课程体系。建构一批师范生传统文化研修基地,创建特色平台涵养教师情怀。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如成立具有特色的教育思想研究社团、设立书院论坛,举办“师范生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体悟文化内涵;打造师范生为社区中小学课外文化教育通道服务的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一支热爱优秀文化教育的教师队伍,为文化育人提供师资支撑。组织青年教师走近习近平总书记蹲点调研的区域,让教师和村民同吃同住感受生态文化的力量,之后他们再回到学校、回到课堂向学生传授绿色生态文化的生命力;与教育局、中小学合作共建教师发展学校,组织教师挂职教师发展学校,协同推进基础教育迈向教育现代化,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工作,实现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

    实现学科与专业、教师与学生的互融通道,活化专业建设的学术与师资资源。建立学科专业互相贯通机制,把专业建在优势学科上,做强学科带动做强专业。由学科负责人担任专业负责人,博士、高级职称教师做课程、课改项目负责人;支持优势学科申报新专业、增加招生指标;实现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向学生开放,鼓励重点实验室指导师范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加强教师教育实验中心建设与学科协同建设,提高教师教育实验设施设备的前沿性、学术性;协同推进本硕课程改革建设,实现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共同发展新格局。

    创新师生互促共进机制,建立学习成长共同体。组建一个“班”,尝试导师制新模式。面向若干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二次选拔,重组新的班级,创立书院制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教师教育跨境交流与人才培养新局面;邀请教授博士为师范生提供科研领航、就业指导,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建立课程思政云课堂。拓展“师资通道”,聚集双师型师资资源。在中小学建立“博士工作站”,聘请中小学名师来校建立“名师工作室”,通过中小学、教研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协同教研”“双向互聘”“挂职锻炼”等方式,盘活师资资源。加强师范生与中小学名师建立一对一学习关系;为教育硕士配备理论导师、教学技能导师和实践导师,发挥不同类型导师的重要作用。

    推进校地融合、教育短板问题融合及多要素融合,为教学模式改革拓展空间、集聚资源。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基础教育业界及省内外高校的互动、合作,打造教师教育协同联盟,完善教师教育师资队伍与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全面推进和解决教师教育短板问题的融合。学校紧盯新师范发展中的短板、弱项,聚焦乡村教育、聚焦初中及以下优质师资培养、聚焦长三角一体国家战略的湖州发展需求,谋划社会有需求、政府有要求、百姓有需要的师资培养计划,参与这些师资培养计划,使职前师资培养工作融入和服务于国家、省市教育发展战略之中。开展招生改革、实施小教定向培养、学前专科师资培养、3+4中职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等工作。加大对教师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创造性地落实“互联网+”教师教育新理念,创建智能化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建设“未来教室”、虚拟课堂、云教育平台,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受益面广、职前与职后一体化、虚拟与真实相互融合的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拓展师资培养的国际化资源,借助国际平台求发展。以建设孔子学院打开国际交流一扇窗,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积极探索学生境外交流之路和国际学生来校学习之路,创建中美合作本科教育项目。通过这些举措,在师资培养中逐步融入国际化元素。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