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依然与书为伴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意大利作家安伯托·艾柯说:“不读书的人只过了一生,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 不平凡的2020年,书籍依然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本期我们邀请6位教师推荐两本今年读过对他们影响比较大的书,以书为媒,进入不同的生活。

    ——————————————————————

    曹勇军 |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

    《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对话》

    项飙 吴琦 著

    本书是吴琦与国际知名社会学家项飙先生的对话录。“把自己作为方法”(The Self as Method)是全书的标题,也是项飙谈话的主要观点。什么是“把自己作为方法”?就是有意识地把自我(self)当作思考工具,把个人经历叙述出来,给经验一种命名和组织,赋予其结构和秩序,借助个人的视角和认同,激发自己对现实的思考,架构自己理解世界的框架。它要求我们“把自己作为样本”,把个人经验问题化,不断追问,抛开书本和教条,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回到实践中去。

    这本书之所以对我产生冲击,让我特别认同,是因为它唤醒了我,让我对自己长期坚持的教育教学探索及背后的方法论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了学理支撑后的释然和坚定,对疫情下充满困境的世界有了理解和行动的新起点。加之本书采用对话的形式,对话真诚坦率,流动开放,所涉及的话题丰富驳杂,不断跨界,不断拓展,读来别有一种知性的愉悦和享受。

    《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

    〔美〕托马斯·纽柯克 著

    董蓉蓉 译

    阅读这本用故事、个人经历和幽默写成的奇书,成了我2020大疫之年的独特记忆。准确地说,这本书并非我今年才读到,只是今年出版前冒着疫情校对此书,又重新读了一遍。如同初读时一样,依然爱不释手,收获满满。

    从小我们就似乎天然地认为故事是一种小儿科的文体,然而本书作者发出了具有颠覆性的声音:所有优秀的作品,内部的结构都是叙事。叙事是思维的基本工具和最主要的手段。即使满是公式、数据和图标的科学文本、实验报告也不例外,在其背后隐藏着戏剧性的情节和思维变化的结构。

    这当然是一家之说,见仁见智,可以讨论。但就我个人体会,自从读过此书,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得到解放,重新认识了写作、写作教学及其发生发展,找到了书写自己职业经验的利器,写作自信增强,元气满满,大有长进。我坚信,这本书中所论证阐发的思想观点,以及展示出的用故事表达和创意的智慧,是今天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的。

    谢 云 |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活动发起人

    《鼠疫》

    〔法〕阿尔贝·加缪 著

    刘方 译

    因疫情而被禁足,这一年身体未能远行,但精神和灵魂的漫游,一直都在纸页间展开。

    加缪的《鼠疫》大学就读过,此时读来,既应景,也醒神。尽管节奏舒缓,叙述沉闷,一如当时的气氛,但当“鼠疫”通过一次次的死亡场景铺垫,最终赫然呈现,在奥兰肆虐,也就让人特别紧张和惶恐。作为医生,里厄对病患的尽心救治,让他成为“抗疫英雄”“存在主义式的英雄”——就像《西西弗的神话》:推石,或救人,面对“荒诞”处境,里厄和西西弗,都以毫不避让的方式,直面“存在”,反抗“存在”。

    作为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笔下的“荒诞”,正是客观现实的投映。小说结尾,患哮喘病的老人曾说:“鼠疫就是生活。”或许可以说,需要我们面对的,都是生活。灾难或瘟疫,固然让置身其间者感觉不堪,但除了反叛和抗争,别无改变的可能。

    如果说“鼠疫”是人类处境的隐喻,“抗疫”则是人类精神的象征。里厄医生曾说:“与鼠疫斗争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诚实很可贵,却很难得。或许,正因难得才显可贵吧。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巴西〕保罗·弗雷勒 著

    熊婴 刘思云 译

    诚实需要勇气,直面需要勇气,反抗更需要勇气——在这种语境里,重读《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也就有了别样的体验和感悟。

    初读此书,是被“胆敢”二字魅惑。以为只是保罗·弗雷勒的噱头或出版者的花招;一口气读完,却觉得既诚恳,又庄重——十封信里,充满情感与智慧的微妙紧张,这种紧张,不只在语言层面;作为“巴西教育改革中的格瓦拉”,弗雷勒曾被迫流亡16年。有此背景,更能理解“胆敢教书”四字里所包含的真正教育者所需要的才识与勇气。

    “教学也要求为自由而战的能力,没有这一点,教学将失去意义。”在弗雷勒看来,唯有“长期培养的新鲜而深思熟虑的爱”,才能让我们做好教育工作。

    经由对“十封信”的重读,顺便又翻读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同样是摆脱痛苦和困境,同样是理解和体谅教育,两位作者都把希望寄托于每个教师的勇气:责任的勇气、担当的勇气、爱的勇气、谦卑的勇气、改变的勇气、不妥协的勇气,甚至包括:保持勇气的勇气。

    这样的感受,让我想起自己一直言说的“教育虽不易,总有可为处”——所有的阅读,最终都将指向自己:从他人的文字里,读到自己,读出自己。

    王召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上海市十大语文教学之星”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

    〔德〕贝蒂娜·施汤内特 著

    周全 译

    2020年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德国学者贝蒂娜·施汤内特的《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10多年前,我就阅读过孙传钊主编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对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中提出的“平庸之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我对阿伦特在艾希曼身上归纳出来的“平庸之恶”始终抱有存疑的态度。

    贝蒂娜出色地搜集了海量档案,通过对历史细节史无前例的挖掘,揭示了被阿伦特的“平庸之恶”理论所遮蔽的真相,让我深刻认识到艾希曼的本质:他或者是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却在极权主义之下被调教成缺乏主见的谋杀犯;或者是一名执迷于种族灭绝的偏激反犹太主义者;要不然根本就是一名精神病患,那个政权不过是遮掩其虐待本质的幌子罢了。这本书解开了萦绕在我心头10多年的困惑,让我终于可以批判性地阅读《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书,让我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项目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匪浅。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

    〔美〕伊丽莎白·扬-布鲁尔 著

    陈伟 张新刚 译

    2020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第二本书也跟汉娜·阿伦特有关,那就是阿伦特的学生伊丽莎白·扬-布鲁尔为阿伦特撰述的经典传记《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这部颇为厚重的传记放在我的书架上已有多年了,一直没有勇气翻看它。直到今年9月开学之后,才读起这部“知人论世”的必读书来。

    没想到扬-布鲁尔撰写的这部人物传记如此好看,一打开就产生了一种手不释卷的感觉,在几天之内我就把这本重量级作品读完了,从而对汉娜·阿伦特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历程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再回过头来陆续读完了她的专著《人的条件》《责任的判断》《反抗“平庸之恶”》等,就不再觉得艰涩难懂了。在20世纪的知识分子当中,阿伦特独树一帜,她不属于任何团体,不属于任何集团,她完全属于自己。这种不依附于任何权威的完全的独立性,正是阿伦特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品质,正是知行合一努力承担了知识分子“思考”的使命,从而才能引导读者在自己的身上克服“平庸之恶”,克服这个“无思”的时代。

    周 群 | 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推广人

    《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

    〔日〕黑岩祐治 著

    王军 译

    每个人都有各自与书以及作者建立关系的方式。对我来说,我与《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传奇教师桥本武的奇迹教室》这本书的关系,就是能以此为鉴、观照自我,进而不断认识自我。

    书的主人公——日本教育界前辈桥本武先生是一位深受学生尊重与爱戴的高中教师。他将日本作家中勘助的半自传体小说《银汤匙》作为教材,带领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亲近母语、传承文化,以极其“绕远”与看似慢速的授课方式,教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研究桥本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理解。

    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远不止如此。在作者笔下,桥本武是一个兴趣特别广泛的人:他酷爱时髦的穿戴,对宝塚歌舞剧的喜爱堪称到了狂热的地步……面对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我不禁追问: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保持鲜活?作为一名教师,又该如何促进自我的全人发展?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赞同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观点,她说:“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事业,作为教师,首先要自己像人一样活着,他才能对别人产生影响,一种使其成为人的影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