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创设:从活动本位走向发展本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代班级建设已经走到了新的历史阶段。班级作为一个组织,其本体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知与开发。班级活动是建设班级的有效抓手与载体。班主任通过搭建活动平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习如何面对真实的自己,学习如何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和谐共存。这样的班级活动指向学生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领域,具有实践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友爱、合作等价值内涵。本报记者与广东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怀玉就班级活动的转型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

    ——————————————————

    常规活动追求融通性和微创新

    中国教师报:班级是学生的公共生活场所,具有真实而丰富的教育性和人文性。班级活动正是实现这一本质属性的有力抓手,班主任要通过活动实施教育,通过建班实现育人。但是提及班级活动,部分班主任认为日常工作已经琐细繁杂,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班级活动,对学校活动也存有应付心态。对此,您怎么看?

    王怀玉: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仔细分析,潜台词似乎是“班级活动与教学成绩是一组矛盾”,好像组织活动就影响了成绩的提高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忧?这与我们对班级活动的定位有关。其实,在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智慧型班主任在创造性地完成学校常规性活动任务的同时,还能结合班级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班级活动,让班级生活更有生机。

    中国教师报:这两类班主任对班级活动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把班级活动与学校常规活动对立起来,甚至视活动为负担,后者则以主动开放性思维,深入挖掘常规活动的内隐性价值,推陈出新,凸显活动的教育性。

    王怀玉:是的,这种结合不仅考验着班主任的综合融通能力,也体现出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价值定位。如果班主任把班级活动看成是与常规活动不相干的“附加性”工作,难免对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视为负担。而善于创新的班主任则把学校常规活动、阶段性学科学习与班级特色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班级活动特色。

    中国教师报:将学校常规活动与班级活动有机融通,需要班主任统筹安排,在这方面您进行了哪些实践和思考?

    王怀玉:比如运动会,这是任何学校都会组织的常规活动。每年的运动员选拔、宣传、后勤、啦啦队等保障组织的成立,潜藏着促进学生发展和心灵内省的多种契机,班主任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把校级运动会变成班级学生发展的特色活动。

    我曾经把学校运动会开幕式与班级体育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变运动会开幕式为我班体育社团的展示场:三年级时,我班在运动会开幕式上展示“玩转呼啦圈”;四年级时,我班展示了篮球社团的“街头篮球”;五年级时,我班展示的是“拉丁舞”;六年级时,我班展示了学生自编自导的“街舞”。这样,我就把学校常规活动与班级特色活动较好地结合起来了。再比如历年的元旦晚会、六一儿童节、教师节等,班主任都可以进行活动方式的微创新,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国教师报:正是活动方式的微创新滋养、润泽了学生生命,学生不再是被动参与者,成长需求在班级活动的微创新中得到了满足。

    王怀玉:是这样的。仍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后许多学生提出因为比赛项目少而无缘参赛的遗憾,我们由此讨论出每学期组织一次班级运动会的活动规划。根据学生年段不同,我先后组织了亲子运动会、趣味运动会、模拟校运会、邻班联谊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班级体育竞赛活动,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运动热情,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再者,班主任要考虑如何开发运动会的复合功能,让全体学生广泛参与、深度参与。通过与学生讨论,我们班除了成立常规的后勤服务组、宣传报道组和卫生执勤组外, 又“发明”了一个新岗位——小小教练(陪练)组。部分不能参加比赛的学生,自主申请给某个比赛项目的运动员当教练或陪练,比赛前组织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中为运动员服务,比赛后总结比赛得失。只要班主任清楚自己的班级建设目标,任何校级常规活动都可以“变通”为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成就育人初心。

    中国教师报:开展活动需要班主任拥有学生立场,立场不同自然带来不同的结果,有时还会因为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多了如何让学生更好参与”的追问而生发出新的教育性活动主题。

    王怀玉:两年前,我校组织了一次爱心义卖活动,所得款项全部购买教学用品送给了精准扶贫单位。如果班主任不做义卖环节的结构性思考,被动组织活动,提交义卖“款项”也无可厚非。然而,如果班主任借用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周密策划,深入挖掘其中隐藏的教育价值,比如财经素养、协调沟通、突发事件处理等,就会赋予这项活动以新意。我们班的财经素养家长智慧课堂系列课程,就是我发现孩子在义卖活动中对金钱使用的概念模糊,而后联系家长共同开发形成的。

    特色活动追求主题化和系列性

    中国教师报:除了学校的常规活动,班级特色活动更需要班主任的洞察力,在观察中发现设计活动的点。

    王怀玉:一个具有精神共同体特质的班级,自然以其特色活动乃至品牌活动彰显独特风采。班级特色活动凸显的是“班级”特色而非活动本身的形式特色。我们关注的焦点在活动是否基于班级现状而创生,是否与班级日常生活融通关联,是否指向育人这一目标。

    当然,系列性的活动设计并不是相同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层层深入,加深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不断追求内化的过程。

    中国教师报:班级活动不仅要有特色,更要形成系列,您在设计系列活动时,出发点是什么?

    王怀玉:设计系列活动,一是指向班级管理的主题系列。比如班级组织建设(小干部培养),通过组织建设提升学生的领导力。二是指向学生阶段性成长的主题系列。比如当前班级学生是否热爱阅读、是否热爱运动,是否会合作,如果在某一方面比较欠缺,那这就是现阶段活动的主题。三是指向品牌班级建设的班本课程系列。班本课程开发已不再是新生事物,具体工作中大多会因为班主任的个性特长等主观原因带有其独特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当然所有课程开发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中国教师报:同一主题活动的系列设计怎样铺陈、延展?

    王怀玉:大主题确定下来,在具体开展活动时,要基于活动目标内容的梯度加以规划。以我班体育社团组织的越野活动为例,我班体育社团成立于2017年春,初期目标是通过周末趣味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体育社团决定在大沙河公园开展定向越野赛,第一次活动主要由家长设计实施,活动虽然组织得不错,但家长包办了活动的所有筹备工作,学生仅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第二次活动中,我有意增加学生的全程参与意识,从组长选举、小组组建及活动总结等,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性高涨。在总结第二次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次活动中邀请邻班共同开展活动,让学生多了与平行班级学生和家长之间互动交往的机会。第四次活动则通过变换场地、变换比赛规则,把定向越野与小组自主野炊结合起来,给了学生全新体验。

    活动的主题化和系列性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活动目标的清晰化,如何把握好每一次活动的具体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离不开顶层设计,更离不开每次活动后的反思与及时调控。

    中国教师报:随着活动的系列展开,学生渐渐成为活动的策划主体,在活动进程中得到多元锻炼,类似的活动还有哪些?

    王怀玉:比如“六一”演出,表演什么节目,需要什么道具,甚至请谁指导,动作怎么编排,全由班主任和家委会核心成员包揽,学生只参与排练和表演。其实,真正具有生长性的活动,是从主题拟定开始就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义卖活动,在前期策划环节,我除了安排学生准备所带物品、商定价格等,还让学生参与策划,包括商议摊位分工、义卖市场需求调研、人员分工及具体职责等,有了这些前期参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受益度是不同的。

    中国教师报:活动方案设计得再完美,实施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突发事件,班主任如何使突发事件变为生成性资源?

    王怀玉:活动实施环节,班主任要全方位关注,充分发掘活动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促成活动意义的最大化,实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高质量互动。比如,义卖活动突遇恶劣天气要更换场地怎么应急?突然某个学生不能到场如何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如何与前来购物的家长沟通?这些意外都考验着班主任变突发事件为可利用资源的应变能力,你镇定自若,学生就会不失章法。这也是一种素养。

    中国教师报:活动之后的反思与重构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实这正是提高活动教育性的重要环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