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训视窗突破传统教研窠臼的创新路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5-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统编教材的逐步实施,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教研动力不足等问题突出,这需要有更加切实有效的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一些传统教研模式已与时代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相脱节,主要表现在:宽泛化教研缺少持续动力。传统教研缺少教研后的跟进,教师成长缺少持续动力;程式化教研欠参与意识。传统教研往往采用定时定点定人的形式,谁上课谁评课早已安排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交流;浅层化教研缺乏深度思考。传统教研在内容上往往没有明确方向,没有深度思考和具体实施建议。

    因此,教研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在推进区域教研上,浙江省兰溪市作了一些探索。

    “深耕”教研,配备引擎注动力。“深耕”教研是集体教研的升级版,教研员基于问题深入课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定向研究,分六步进行:双向主动,择优而定。在全市范围内不同学段确定“深耕”教研基地校。蹲点守候,有效指导。教研员平时蹲点学校,全程掌握学校教育教学动态,及时发现问题、相机指导。确定时间,提前通知。确定“深耕”教研时间,制订“深耕”教研计划,提前一周通知学校。集体“深耕”,深入教研。一周时间内持续进行,内容包括巡查、走访、随堂听课、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查阅教研记录、备课笔记和集体反馈等,为学校教育教学全方位精准把脉。立体反馈,深度剖析。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教研员及时组织年级备课组、教研组进行反馈,对课堂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复盘梳理,深度剖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反馈意见,再召集学校全体教师集中深度反馈,充分肯定优势,提出整改意见。清单汇报,长效联动。学校就反馈意见进行总结,一周内制订整改方案。市教研室就方案及时跟踪,下月再进行新一轮有针对性的“深耕”教研。这样循环推进、长效联动,促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对学校而言,“深耕”教研由传统教研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清单式”的反馈不是泛泛而谈,操作性强。据不完全统计,市教研室一年来对不同学段基地学校开展了40场次以上的“深耕”教研,听了1000多节课。在“深耕”教研的不断促进下,学校取得显著性进步。

    “卷入式”教研,用尽全心齐参与。针对教师教研活动主体性不明、主动性不足、活动效率低等问题,我们采用“卷入式”教研以提升教研工作的参与度。“卷入式”教研以“课例+现场互动”的形式,将学科教研组或共同体成员自下而上全员卷入、全程卷入,通过全员议课、人人备课、抽签上课、集体辩课、改课展示和总结反思六步完成教研活动。

    “卷入式”教研有以下几个特征:变一个为一群,全员参与。无论议课、上课、评课还是改课都是在现场教师中随机产生,教师参与研讨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实现活动全覆盖。变看客为主角,全心参与。在谁都有可能是展示者的前提下,每位教师都不是局外人,而是由“看客”成了教研的“主角”。变单项为全能,全程参与。“卷入式”教研六步流程改变以往教研活动环节割裂、人员分工分阶的弊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成为思考者和实践者。通过推行“卷入式”教研,教师的“卷入”观念和“群研”意识逐渐增强,实现了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变,完成了从“自我”到“群我”的升华。

    “专题”教研,深入精准求突破。如果说“深耕”教研和“卷入式”教研侧重于教研形式,那么“专题”教研则侧重于教研的内容。

    在学科教研上,教研员根据学科不同特点,在“卷入式”教研的基础上开展“卷入+专题”教研,以卷入为形式,以专题为内容,赋予教研内容以新的内涵和增长点,精细操作、精准教研。

    在学校教研上则采取“深耕+专题”的形式,让“专题”成为“深耕”的方向和目标,更加精准深入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如针对学生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以“作业校本化”为专题,在某一个阶段专门下校,深入开展“深耕”教研活动,通过文件导引、一科一作业、原创命题比赛、说题解题大赛等形式,将“作业校本化”做实做细做好。再比如围绕“深学浅讲”课堂革命“专题”,在不同学段深入课堂,从听课到反思,在一个个点上下功夫,助力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系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