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写作中的独立思辨——观摩特级教师张祖庆“新体验作文课”《巨角猥》的思考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8-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暑期,杭州谷里。有幸观特级教师张祖庆十余年前执教的“新体验作文课”——《巨角猥》,仍觉精华无数,深感好课可以穿越时空。

    上课伊始,张祖庆老师便告知学生要进行一场关于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的测试。在讲述了一个编撰的动物——“巨角猥”后,张祖庆老师要求学生填空。不料,认真填写的学生一一被打上了“0”分,一字未写的学生反而得了“100”分。

    学生的各种情绪如煮沸的开水,对老师、对文本的质疑和思辨滔滔而来。水到渠成之时,张祖庆老师引导学生写下各自的感受与思考。

    观之再三,也思之再三。我梳理了如下几点。

    思考一:为何设计这样一节课?

    这节课的背后,承载的是张祖庆老师厚重的思考和希冀——少年,应渐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文字,应是思想的载体”。

    如今纷繁杂乱的网络背景下,鱼目混珠的信息,汹涌而来的网暴,常裹挟着孩子,甚至成人都毫无思考地盲从而来又呼啸而去。或人云亦云,不明所以地摇旗呐喊;或自负傲慢,不负责任地口诛笔伐。

    在以前过于应试的教育背景下,孩子非常习惯记忆、背诵的考试方式。文章的理解、人物的概括都有“标准答案”可循,鲜有“独立思考”,更遑论“批判性思考”。而在唯上唯书的惯性思维下,孩子更习惯了听命、顺从。

    十年前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会把着力点放在文章的长短、辞藻的堆砌,甚至内容的编撰上。但优秀的文章只关乎长短吗?优秀的文章就是辞藻的堆砌吗?不是,文字是思想的承载。没有真正的感受和思想,一切都是无病呻吟。

    但现实恰恰如此。许多孩子忙着编撰“假大空”的习作,抒发虚假的情感。这,是许多孩子十年前以及当下的习作状态。

    当我们洞悉这样的教育思想时,就不得不对这位设计者心生佩服。

    思考二:如何到达彼岸?

    当灵魂已经矗立,我们将用什么把这个灵魂托起?在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上,这个支架叫冲突。戏剧中,作者借“冲突”将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推进得跌宕起伏。课堂上,张祖庆老师则借“冲突”将学生的思维搅得波澜四起。

    第一次冲突:“真假祖庆”——指向对文本的思辨。

    课前谈话中,张祖庆老师设计了有关自己的真真假假5句话,让孩子辨析是真是假。在这样的冲突下,孩子的思考力开始打开,表达欲被激起。张祖庆老师更是无痕地引导孩子从文字矛盾、生活经验等甄别,旨在帮助孩子建立有逻辑的思辨。

    第二次冲突:“真假巨角猥”——指向对文本、老师、伙伴的思辨。

    课堂开始,张祖庆老师抛出了课堂上的核心冲突——“真假巨角猥”。这个过程中,在他的引导下,孩子激起了对老师的质疑:“我们一切按你说的填,为何0分”“难道一字不写的才是最优秀的”“老师可以欺骗学生吗”?

    有些孩子展开了一个更长更全方位的思考:生气,然后再读文字,发现了其中的种种矛盾以及曾被无视的题目关键词,再思考老师的用意,最终省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持不同观点的孩子展开了彼此间的表达、倾听、比较,对伙伴的思辨由此展开。

    这里,我们不可忽视的是两个细节。一个是在孩子被老师0分击得“昏头昏脑”之时,张祖庆老师引导孩子将情绪唤醒、命名、表达。

    “你们最想问什么吗(三秒钟,暂无人举手)?也许你郁闷,也许你难受,也许你愤慨,请你大声地说出来?”

    当孩子的思辨之火不够猛烈之时,张祖庆老师或“扇风”或示弱:“你的话语一下子赢得了许多粉丝,有没有我的粉丝”“同情票我不要,我要听到真正理解我的声音”“难道反对我的声音只有一个”?我们知道,只有在充分的辩论下,孩子才能经历思维的洗礼,才能在不断表达、倾听、比较中跳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才会渐渐形成独立思考。

    另一个是,之所以有这样淋漓、真实的辩论,源于教师背后的尊重与接纳。课堂上,无论偏激还是全面,无论感性还是理性,无论成熟还是幼稚……张祖庆老师都在认真倾听、赞赏。所有的有声与非有声语言都在告诉孩子——真诚思考,弥足珍贵。

    而这些,是一篇真正的思辨文章产生的最为重要的基石。

    随后,孩子开始了他们的写作,将刚才所发生的关键事件以及对此事的心情、观点写下。

    回看这堂课,也有一些建议。学生的思辨是否可以更有力、更聚焦、更理性?撕开学生思辨的欲望——这是张祖庆老师设计这节课的终极目的。我们是否可以把网络上一边倒的话题呈现在课堂,再呈现底下被人漠视的真相和鲜有人听到的声音。在层层推进的辩论中,除了简单的支持和反对,我们还鼓励学生存在第三种地带,那就是迟疑、再追问、再探索。

    既然思辨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那么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在观点的表达上。但是从一系列呈现的写作支架上,张祖庆老师更多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心情体验”上。

    我们还看到,课堂上有一群非常了不起的孩子。他们从一开始的生气,到渐渐冷静,再到最后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们的思维是非常全面理性的。但课的最后,张祖庆老师却更热烈地赞赏了一直持反对意见的学生。在这里,也许矫枉可以不必过正,值得我们再深思探讨。

    (作者单位分别系浙江省杭州市云谷学校,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岷山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