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竞争的道德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案例呈现的事实令人深思,一场竞赛选拔怎么就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弱点”?王老师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怎么就令真心付出的涵涵深受“奉献之伤”?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学校屡见不鲜:有的学生为减少竞争,故意转达错误信息给同学,使之不能准时出现在面试现场;还有的学生故意把错误答案告诉同学,就为了让竞争对手出错。说起这些,我作为教师除了感觉残酷,更觉得痛心。

    然而,同学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我们通常只看到竞争的良性意义,诸如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拼搏精神,促进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正因为如此,竞争之“恶”常常被忽略,被归类于自私、不友善等问题上,案例中小茹的行为就有代表性。那么,竞争之“恶”有哪些?

    同伴之间的不良竞争样态

    学生一切行为为自己。竞争的代名词就是输赢,输赢的逻辑就是强者为王。丛林法则中,王者拥有更多权利,可以获得更多资源。案例中的小茹一直生活在赞美中,涵涵的出现夺走了这份赞美,由此带给小茹的是如何维护这份强者的荣耀。如果共享了资料,涵涵就可能取代自己,这种担心导致小茹采取了不正当竞争手段。钱理群教授所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道尽了“为自己”的特征与本质。

    学生功利化倾向明显。因为教育资源有限,使得学生不得不面对遴选,甚至淘汰。由此,学生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获得好成绩,成绩成为学习的唯一目标。案例中小茹的行为可能会获得许多人的理解,因为不管怎样,涵涵都是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此,我担心的不是涵涵受伤,因为涵涵具有真心对待知识的态度,她终究会受益良多;我更担心的是小茹,她把学习看成是获胜的手段,对学习持有工具化的态度,谈何获得学习本身的快乐?

    在不良竞争的环境中成长,学生道德水平难以发展,难以感受友爱、善良等美德,更谈不上拥有感恩、诚信、公正等道德品质。以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评价,小茹的行为属于较低的前习俗水平阶段,即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

    道德水平的发展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而获得的,但学生之间的竞争如果过于强调胜负输赢,就会导致更多学生的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甚至恶意伤人,那么学生是不是不仅没有发展自我德行,反而在道德水平发展的过程中更为迷茫?

    引导学生公平竞争

    “双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超前教育”的剧场效应,极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此,教育者更应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在进行学校活动尤其是选拔性的竞赛活动时,我们需要考量的不仅是评价结果,还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将活动设计得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真正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社会化发展。

    教会学生共同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共处能力需要学生在群体生活中感受、获得,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同伴相处,更要学会如何维护公共生活的公平与公正。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协商公共生活的制度及规章,指导学生利用班级公共资源享受权利并履行义务,形成彼此平等尊重的同伴关系,正确处理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班级、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具有公共理性自觉、公共责任意识的公共精神。

    创设班级合作文化。竞争在人类社会初期是基于部落之间对资源的争夺而产生的,但部落内部却是以合作为前提。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找到消解竞争之恶的方式,那就是进行合作文化的建设。竞争与合作,已然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种常态。

    案例中,王老师是有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她让小茹与涵涵共同完成竞赛的准备工作,但是王老师没有意识到两人不是参与集体竞赛项目,把合作当成了“和做”,从而导致不好的结果。因此,班主任在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甚至学校在设计活动时要有对德育原理的把握与考量,教师更要对学生问题有判断与预防,才能最大程度使得教育行为与学生实际相融合。除此之外,班主任要多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帮助学生认识合作的必要性。

    今天,合作能力已经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养,教育者必须作出合乎社会发展的教育行为,为学生未来奠基。

    作出有价值的引领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这一定位,要求班主任能意识到涵涵的委屈,也能意识到小茹存在的问题。人的道德感来自于善行得到善待,维护、提升学生的道德感是班主任应具备的育德能力。我们确实不能让涵涵受委屈,因为她的善行得不到回馈,会影响她之后的行为选择;我们也不能让小茹的行为得不到批评,否则她会以为自己的行为理所当然。因此,班主任要有价值引领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行为,通过分别交流、聆听两个孩子的想法,做好价值澄清,并给出价值判断。

    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感受有道德生活的意义,除了不损伤他人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带给自己心灵的感受,诸如不愧疚、内心满足甚至因帮助他人而获得幸福感,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班主任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生观教育,以提升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此案例恰好是一个道德两难的问题,班主任可以选择此类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从而真正促进学生道德能力的提升。教育是使人具有道德性的过程,促进良性竞争的教育行为可以避免很多竞争之恶,提升竞争的价值与作用。

    (蒋凌雪,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十佳班主任,徐汇区高中优秀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