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山东夏津“共同体”重塑区域教育发展格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区域教育涉及的问题点多面广,队伍建设、教师培训、家校关系、学校治理……如何把众多要素组织起来形成聚合效应,这考验着一方教育主政者的智慧和魄力。

    山东省夏津县地处鲁西北平原、鲁冀两省交界处,全域所辖学校乡镇占比大,优质资源聚合效应弱,如何整合、重组现有资源发挥其带动辐射作用,进而搅动一方教育发展,夏津教育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他们在全县成立四个共同体,把原本松散、零星的资源重组,构建了引领全县教育向前发展的“动车组”,每一组在盘活资源的同时,逐步形成了紧密、互助、共享的“小生态”,进而重构出一方教育的“大生态”。

    校长成长共同体:找到前进路上的“同行者”

    2020年,夏津县开创性组建了“校长成长学校”。“校长成长学校”的学员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依据报名情况和测评成绩进行综合统筹,通过民主评议与考察,确定参训学员并实行动态管理。学员坚持一年一批,并分类组建提升班和潜力班。提升班学员构成是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副校长,年龄结构原则上45岁以上、45岁-35岁、35岁以下各占三分之一;潜力班学员主要是义务教育学校现任中层干部和35岁以下优秀班主任,前者占60%左右,后者占40%左右。首期学员在全县遴选了62名校长、副校长,69名后备干部,利用周末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和专业培养。

    作为“校长成长学校”的执行校长,夏津县实验小学校长牟桂青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执行校长执行什么?

    这个问题就要追溯到倡导成立“校长成长学校”的夏津县教体局局长郭长利身上。“时代在发展,校长需要从管理干部向教育专家转变,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组织,打破学校单兵作战的孤独感,让校长凝聚成一个团队,在成长路上相互支持、鼓励、追赶”。这是郭长利成立“校长成长学校”的初衷。

    如何把理念落地?牟桂青在组建学术秘书组的同时,着力构建一种文化——让校长找到成长路上的“同行者”。

    所以,“校长成长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无论是政策解读、专家邀请还是能力提升、学校治理等方案设计,牟桂青都会参考学员的意见,课程执行过程中可依形势需要或学员要求适当进行调整;在培养方式上,坚持集中研修、个人自修、考察观摩、汇报分享、成果培育、分层培养六措并举。培训过程中放大学员的交流碰撞,让大家在交流中打破各自为战的壁垒。

    “一年前,刚走上校长岗位的我,迷茫、焦虑。通过在‘校长成长学校’一年的学习,我找准了角色、增长了见识、坚定了方向。”夏津县银城街道郭寨中心小学校长许真真说,“这一年,我受益匪浅”。

    在一年的学习期内,“校长成长学校”会要求所有人完成一份学校的3年发展规划,从学校治理10个角度承担一项课题研究并形成行动方案,整理出学校不同部门日常工作流程图。“这些实战化、项目式研究曾让我如坐针毡,但现在回想起来又干货满满。”已经“毕业”的南城镇中心小学校长蒋淑霞说。

    “校长成长学校”不仅有项目作业而且有评价机制。按照过程性考核指标和结业考核标准,提升班排名前20名的列入“卓越校长”候选人,潜力班排名前20名的列入“管理新秀”候选人。一年培养期结束,县教体局组织评委在考核的基础上对学员培养情况作出评价,并颁发结业证书。

    “通过系统化、组织化的校长队伍建设和培养,‘校长成长学校’有效解决了校长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为校长搭建了展示交流、发现典型、树立榜样的平台,实现了互学互促、共同成长。”为期一年的培训已经结束,看到每位学员身上发生的变化,郭长利欣慰地说。

    教师成长共同体:建设学科教研“智囊团”

    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大规模线上教学成为常态。教师信息化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资源整合能力……每一项都给区域和学校带来巨大挑战。

    “因为提前有谋划,当时我们并没有手忙脚乱,反而全县学生无论城乡都享受了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回想起当时的情况,郭长利舒了一口气。

    原来,郭长利所说的早有准备,就是针对县域教研存在的机构体系不完善、教研队伍不健全、教研方式不科学、条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2019年夏津县启动了学科教研中心建设工程。根据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的学科设置,在全县选择优势学科学校设立相应学科教研中心,所在学校校长为学科教研中心主任,由该校具备一定专业力、组织力、研发力的知名教师担任执行主任,由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担任成员。

    截至目前,夏津县组建了29个学科教研中心,汇集全县280多名“高精尖”教师,构建了以县教研室为核心、以各学科教研中心为基地的“一心多元教研体系”,构建了县、乡、校三级教研共同体。

    夏津县第二实验中学经申请,承担7个学科教研中心的运营工作,也是全县设置学科教研中心最多的学校。学校除了提供办公场地、设备维护、图书配备,还给予经费支持。“每一个学科教研中心都是一个‘大脑’,在聚集优秀教师的同时,还要处理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为乡镇学校、薄弱学校提供指导支持。”谈起学科教研中心的建设,第二实验中学校长侯林先说,“这是一个平台,也是名师成长的‘孵化器’。”

    每周三上午是全县化学学科教研活动时间,作为化学学科教研中心执行主任的张红芬,除了要组织19个成员围绕主题研讨、集体备课、研究教材,还要为有需要的学校准备送课、讲座、沙龙。“在没有这个平台前,研究学科教学都是单兵作战,只知道自己是这样做,别人怎样做无从知晓。有了这个平台我们转为兵团作战,开始寻找符合学科特色的教研方式和教学方式,每个人不再‘画地为牢’。”

    “学科教研中心的每次活动我们都有专职教研员全程跟踪指导,让教研员下沉到教学第一线,把握一线教师的所需所想,既能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又能促进教研员的成长。”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张广江说,“县内教师资源的重组倒逼教研方式转型、教研重心下移,可谓一举多得。”

    据介绍,学科教研中心坚持课程改革、课堂创新、课题研究“三课联动”的发展路径,每个学科教研中心工作周期为3年,每年年终都要通过展示、答辩评选一定比例的优胜团队,三年内两次以上被评为优胜团队的可以直接评定为名师工作室。被评为名师工作室的学科教研中心执行主任为首席名师。靳立静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也是德州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工作室有2/3的成员在学科教研中心,“两者互相结合,为教师成长打开一扇新门”。

    据统计,2020年疫情延期开学期间,各学科教研中心224位执教教师上了406节课,每天直播在线人数维持在6万多人,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80%。线上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检验了学科教研中心在推进课堂改革、锻造教研队伍、引领课题研究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也充分展现了学科教研中心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家校协作共同体:构建一体化共育体系

    家庭是社会发展的“最小单元”,但在教育领域却是“最大公约数”。在乡村人口占60%的夏津县,针对家校沟通边缘化、形式化和家校共育有效性差、专业度不够的问题,夏津县组建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构建家校社一体化共育体系。

    夏津县第七中学是家校共育研究中心的基地校,学校利用多功能教室等场地和资源开发出“一堂二室三园百树”:“一堂”,即“爱·教育”家庭健康大讲堂;“二室”,即家风直播室和家风警示室;“三园”,即孝礼园、耕读园、乐习园;“百树”,即百姓家训家风树。“学校依据这些资源和场地开展的家校共育、家风建设活动拉近了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距离,改善了家校关系,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升。”既是校长又是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主任的咎洪涛对家校关系的改进颇有心得。

    如今,家校共育研究中心成员已覆盖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此基础上,各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负责联系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有效保障了家校共育的同频共振。

    以家校共育研究中心为依托,2020年,夏津县启动了“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管理”工程,通过“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书香班级”建设,进而带动“书香家庭”建设,引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阅读。县教体局构建了“县—校—班—家”四位一体组织管理体系,探索了一套阅读常规和运行机制,制定了《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指南》,为家校阅读提供书目支撑和方法引导。推进过程中以县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为基地,构建“书香家校一体化”平台示范点,利用试点校前后教育教学质量的数据对比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解决教师和家长对于推进家校阅读是否影响教学成绩的疑虑,引领师生阅读、促进家校共读。

    先读起来再读出方法最后用方法读,这是夏津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马秀芬推进全员阅读的诀窍。不仅如此,她还把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通过读原著-赏影视剧-选角色-分享展示,引导孩子从被动读到主动读。今年,马秀芬带领学生、家长共同演绎的《绿野仙踪》在全县亲子阅读运动会上获得一等奖。“阅读,让家长和孩子有了共同话语,有了平等对话的载体”。

    “区域整体推进阅读存在几个障碍:一是部分家长特别是乡村家长对阅读不认可,存在读课外书影响学习成绩的误区;二是学生持续读书的倦怠性,有的学生因作业量大没时间阅读,或因为疲倦不愿意阅读;三是教师阅读的内驱力不足;四是新媒体丰富多彩且有‘快餐效应’,影响阅读。”郭长利说,“通过‘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管理’工程,这些障碍一定程度上被化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