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走向教育故事的更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访谈嘉宾

    王维审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教体局教研员,近年出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做一个不再困惑的教师》《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做有故事的教育》《成为更好的老师》《像教育家那样去追求》《成长的常识:给青年教师的50封信》等著作。

    ——————————————————————————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一些经验,只不过这些经验往往是以小改进、小创造、小成果的形式存在。这些小收获就像是散落在人生旅途中的珍珠,需要用建设的方式做成漂亮的珍珠塔。而写作就是把那些零零散散的经验,通过设计、组装和优化,增加新内容、充实新知识、创立新结构,实现从“散落的珍珠”到“宏伟的珍珠塔”的嬗变。

    人生漫漫,每一步留下的可能是财富,也有可能是块垒。在王维审看来,写作既可以通过缜密的设计将“财富”建设成人生的大厦,也可以在倾诉、宣泄与自我说服中化解人生的块垒。

    捡拾教育途中散落的“珍珠”

    中国教师报:在您的新书中,有一个年轻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并不想成名成家,只想认真工作,过好自己的教育人生,写作对一线教师来说就是一件奢侈品,华丽而不实用。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观点?

    王维审:在我的认知里,教师写作的目的从来不是“成名成家”,而恰恰就是为了“过好自己的教育人生”。

    教师的教育人生大概有两个层次:一是活在当下,在行动上只做明显有用、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生活得具体而实在;二是追求诗与远方,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功、舒适和安逸,可以自觉、主动地追求自我突破。无论是具体而现实的人生,还是高远而诗意的人生,要想实现“过好”的标准就要有教育写作的参与,让教育生活不断趋向好的方向和未来。

    写作是帮助教师优化教育实践、提升教育效益的重要手段。即使是追求“活在当下”的教育者,也需要不断探索好的教育方法,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行动,以便更快地达成眼前的目标,更多地获得实用价值。这些“更快”“更多”的实现,需要教师具备系统的反思能力,而写作无疑就是一种最有效、最深刻的反思载体和手段。

    写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路径,是教师重新组装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起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新能力的过程。写作,是为了让教育人生更加顺畅、丰富和自由,让个体的教育生活更具品质,而不是为了建功扬名,也不是为了成名成家。

    中国教师报:您从1997年开始撰写教育叙事,多年来也一直强调“故事”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教育为什么需要故事?

    王维审:一个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的教育。我在农村中学工作时,学校所在的乡镇是有名的板材产业基地,许多农民借助地域优势成了大大小小的老板。有一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他的堂哥小学没读完便经营了一家板材厂,过着惬意的老板生活。这让他觉得上学没什么用,还不如早早回家挣大钱。

    于是,我给他讲了马和驴的故事: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内的一个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后来,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重回磨坊会见它的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垠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岭,苍苍茫茫的森林,神奇的国度……驴子惊叹道:“你有这么丰富的见闻呀!”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其实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围着磨盘打转。”讲完故事,我对他说:“你想要怎样的生活,想好了告诉我。”第二天,他就带着书包回到了教室,很坚定地告诉我——同样是挣钱,他不想在村子里打转。

    我们都知道,好的教育是沟通出来的。教师想要把自己的观点输送到学生心里,必须有沟通艺术。那么,故事无疑是师生沟通的最佳媒质。不仅在与学生的沟通中需要故事,与家长的交流中同样需要。《我的故事型家长会》一文中,我把“奥巴马坚持参加家长会”的故事讲给那些不愿意参加家长会的家长,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完成了双方良好的沟通。

    于教育而言,讲故事远比讲大道理更接近教育。因为,有故事的教育就像是给“道理”穿上了美丽的外衣,让它不再冰冷而生硬,而是洋溢着温情、诗意和悠远的清香。

    从“无事可写”到“事事新鲜”

    中国教师报:如果说教师每天都生活在“故事”中,为什么许多教师总觉得无事可写或者写不出来?

    王维审:确实有这种情况,我在与教师交流教育叙事写作话题时,经常有教师谈到“无事可写”,这大概与“久居兰室而不闻其香”是一样的道理。一位教师从“事事新鲜”到“麻木迟钝”,通常只需要一两年的时间,而要想重新回到“事事新鲜”则需要长久的写作训练——通过写故事提升发现问题的敏感度。由此,当感觉到“无事可写”的时候,恰恰说明此时此刻的你需要开始写作,而“写不出来”则说明你还没有开始写。

    中国教师报:有时候教师遇到一个教育事件,模模糊糊有一点感触,但又抓不住重点,怎么办?

    王维审:就同一个教育事件来说,我们可以有两种写作策略:一是系统反思、全面建构,就是把整件事情完完整整地写出来,并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反思,提出完整的、系统性的主张;二是关注一点、深耕一隅,抓住事件中的某一个方向,进行深入的、聚焦式的思考,从而提出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观点和主张。这两种策略,前者属于对故事的“宏大”加工,需要一定的写作能力来支撑,否则容易流于泛泛而谈;后者则是从具体问题入手,更容易探讨出颇具社会性的关键焦点,更值得一线教师尝试。

    所谓的“抓不住重点”,其实就是确定不了“关注点”,也就是不能从丰富的故事素材中发现并确定有价值的写作主题,这应该是初学写作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给出的建议有两个:一是善剥洋葱,其核心思维就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和核心,从正向层层递进地拨开表象,把问题还原到本质,然后再进行推理论证、寻求答案;二是逆向思维,就是把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善于“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反面进行深入探索,形成新的感悟和观点。

    中国教师报:什么是好的教育故事?如何发现好故事?

    王维审:好的教育故事生长在教师的教育生活中,它不可能自动跳入我们的眼帘、融进我们的思维,需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就涉及如何发现好故事的问题。在与教师交流时,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我怎么就没有发现那么多好故事呢?在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四字”经验:忆,每天晚上拿出10分钟时间,认真回忆一天经历的所有事情;梳,在对比、觉察和领悟中筛选出那些有意义、曾经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典型事件;构,细致“回放”所选事件,再现故事内容、故事细节和故事价值,建构故事框架;叙,记录亲历或听到的经典故事。

    中国教师报:同样的教育事件,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有的人却让“意义”擦身而过?

    王维审:好的故事就是好的隐喻,一定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价值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隐喻故事来影响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设计甚至课程化得以实现;二是用真实故事来发展教师,通过对亲历故事的发展性挖掘促进教师成长。

    通常,我比较习惯用四步法来进行反思:判断——我(他)做得对吗?探索——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追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方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不会的同学请举手》,讲的是一位名师在课堂上故意忽视“举手表示不会”的一个学生,得出“全班同学都会了”的结论。在故事讲述之后,我进行了如下追问: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忽视举手同学”这件事本质是什么?追求虚假的课堂繁荣。怎么做可能会更好?杜绝表演型课堂。我的行动方案是什么?常态课堂的五个核心要素。你看,从一个学生举手被忽视的细微小事中,通过反思这一利器的挖掘,竟然提出了从“表演课”到“常态课”的行动路径,这就让具体事件的意义得以放大和存留。

    教育叙事,不仅仅是讲故事

    中国教师报:作为编辑,我们每天都能收到许多读者投稿,未被录用的稿件往往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通篇流水账式叙事;文章有多个案例,但案例之间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甚至文不对题……重要的是,许多作者并不是写作新手,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王维审:我觉得上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写作能力和写作习惯两个话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