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走向教育故事的更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先说写作能力。教育叙事是讲故事,但不仅仅是讲故事。我们写出一个故事的目的,是希望借助这个故事来发现更多的教育意义,从故事到意义需要写作者具备一定的逻辑表达和写作能力。在长期的教育叙事写作中,我提炼出自己的叙事模型——三段式教育叙事,即“故事+反思+主张”,这既是一种逻辑表达路径,也是我个人写作的基本模式。在“三段式”教育叙事模式中,第一步是写故事,基本要求是开篇简明扼要、情节生动、语言朴素深刻;第二步是基于故事进行反思,基本要求是从具体的事件中反思出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第三步是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反思出来的教育现象进行建设性剖析、论证,从而提出自己就这一现象给出的理解、主张或方案。前面的流水账、多案例紊乱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模式的训练得以解决。

    再说写作习惯。有的教师写一年半载就可以拿出成熟的作品,有的教师写了三年五年依然摸不到写作的要领,其原因在于没有养成“刻意写作”的习惯。三五年依然写不出好文章的老师,大多是随性写作的人,不谋篇布局、不规划建构,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一个坚持刻意写作的老师,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好文章的标准和范本,会通过对“写好每一篇文章”意念的坚守,在不断修正和推倒重来中慢慢走向“好文章”。叙事者团队的张志刚老师在刚刚开始写教育叙事时,曾经采用先背诵优秀范文,间隔一段时间再复写的办法,从而让自己的写作能力迅速得以提高。他的这个方法的巧妙之处就在于背诵之后不是马上进行复写,而是间隔一段时间。这样一来,文章的具体细节就被过滤掉了,只留下范文的骨架和精彩之处,他所做的就是在“骨头上贴肉”的事情。本质上,他是在内心里不断引进优秀文章,不断为自己树立值得追求的境界。

    中国教师报:故事除了作为教师反思性写作的资源以外,还能为教育带来怎样的价值,您在这些方面有没有进行过探索?

    王维审:我把20多年的“故事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写故事。借助教育叙事写作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自1997年开始,始终坚持、从未间断;二是用故事。自2003年开始探索将故事柔软的、天然的说服性植入到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故事型班会、家长会、晨会等德育活动以及故事型学科课堂;三是研故事。自2013年开始,我通过三项省规划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叙事教育”的核心理念,开发了叙事教育系列课程,将故事作为个人的主要研究内容。

    在《做有故事的教育》一书的封面,我用过这样一段文字: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会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也许这就是故事的魅力——从写故事到用故事再到研究故事,我正是被故事的这种魅力所吸引,一步步走向了故事的更深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