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让好老师流动起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把好学校建到学生家门口”已成为现实,师资质量就成为家长选择学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通过不断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探索“县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在推动区域内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作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之一,他们的经验对其他区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教师钱宏永远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交流”时的情形。

  “谁走谁留,全靠抓阄,为什么我的命运不由我做主?”钱宏说起第一次“交流”时,心里极不平衡,“我交流前的学校是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如师附小),在如皋乃至南通都是名校,而当时如城实验小学刚刚搬到新校区,且是4所学校合并而成,想想环境、文化、人际等都要面临重新适应的过程,心理压力很大。”

  然而,3年后第二次教师交流,钱宏却第一个递上了申请表:“只有经历了,才知道教师交流政策对交流学校、对学生、对自身专业成长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位音乐教师,她此次主动选择了去偏远的乡村学校支教。两年时间,她不仅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支教学校的音乐教学现状,更改变了支教学校和当地家长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钱宏只是如皋市众多交流教师中的一个代表。从2008年开始局部尝试,到2011年城区调配,再到后来的城乡交流、学区交流、联盟交流,如皋市在推进教师交流、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走得沉稳而坚定。如今,有1000多位像钱宏这样的教师正“流动”在如皋市的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学区之间、联盟之间,虽然流动方式各异,交流的成效却显而易见:除了实现全市“零择校”的突破外,2014年中考,如皋市初中校际分差较3年前缩小70%,22所初中有20所的平均分居南通市186所初中的前50%。2015年,各初中学校继续齐头并进,校际分差进一步缩小。

  办学条件一样好,校园环境一样美,教师质量一样高,办学效果一样优,这一高位均衡的教育理想正在如皋成为现实。

  让“学校人”真正变为“系统人”

  如何真正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充分发挥区域统筹教师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地在落实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过程中遇到的最“现实”问题。

  “教师交流必须在实效上做文章,要不走过场,产生实效,就需要在既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体制障碍。”如皋市教育局局长张俊说,近年来如皋根据自身地广、校多、师众的教育现实,探索实施了“全市统管、学区协调、学校聘用”的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打破了教师交流的体制障碍,实现了教师交流常态化。

  “全市统管”,即全市新进教师统一公开招聘,全市所有教师统一培养培训计划、统一职务职称评审、统一岗位设置管理、统一教育人才评定、统一考核奖惩方案、统一工资标准发放、统一扎口跨区调动、统一人事档案管理,同时教育局直接负责学校校级干部的统一管理,以及统筹各学区间的教师流动管理等。

  “学区协调”,是指将全市划分为三类学区,各学区贯彻全市教师统管精神,具体负责协调学区内教师管理工作。一是所有城区学校组成“如城学区”,如城学区的教师流动由教育局直接负责;二是各镇(区、街道)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初中、小学组成14个“乡镇学区”,乡镇学区的教师交流由教育管理中心牵头负责;三是城区学校与部分农村学校结对而成8个“联盟学区”,联盟学区教师交流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各学校负责落实。

  “学校聘用”,强调各学校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岗位结构比例范围开展岗位设置工作,并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考核,以及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等。

  “为保证教师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我们还在一些具体的操作细节上做了进一步明确。”如皋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人介绍说,在交流对象上,规定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距法定退休年龄在5年以上的教师,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年龄在50周岁以内的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必须有计划分批进行交流;在交流形式上,采取支教、顶岗学习、互派交流、分流任教、重新应聘等5种形式;在交流时间上,2014年起将交流周期由两年调整为3年。

  数据显示,近5年来,如皋市通过多种形式交流教师4496人,其中2011年至2013年,全市教师交流比例分别达专任教师的18.6%、16.3%、17.4%,2014年至2015年,分别交流教师755人和507人,均高于国家规定的教师流动比例。

  让交流学校成为教师成长“加油站”

  多年的实践探索,见证了如皋教育人在推进区域教师交流、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的“良苦用心”;如何科学处理实践中涌现出的各种问题,让交流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新平台,则考验着如皋教育人改革的勇气和智慧。

  如城实验小学校长沙建华深深了解交流教师最初内心的矛盾与苦楚。“我是2009年调到如城实验小学任校长的,按现在的说法,我应该也算是被‘均衡’过来的。”沙建华淡淡一笑:“作为一个在原单位工作多年的教师,一定是非常爱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团队,甚至学校管理者,而一旦交流了,他首先失去的就是群体归属感。”

  为了让交流教师尽快找到归属感,他亲自将学校交流出去的教师送到交流学校,亲自欢迎所有交流到如城实验小学的教师们。沙建华说:“要让进来的教师和原来的教师合心、合力开展工作,第一就是人文关怀,让所有教师对新集体产生更多的认同感;第二就是专业支持,让每一位教师把交流学校当成专业成长的‘加油站’。”

  (下转2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