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最高层次的阅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追寻逝去的时光》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周克希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为纪念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一百周年,近日,中国翻译协会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普鲁斯特的文学问卷”为名,邀请中国译协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人陈鲁豫和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著名法国文学专家董强教授现场对谈,带领读者走近了这部240万字的七卷本皇皇巨著,再次重温普鲁斯特的文学魅力,致敬老一辈翻译家。

    1922年11月18日,法国文学大师、意识流写作先驱马塞尔·普鲁斯特逝世于巴黎阿姆兰街的寓所,享年51岁。他自幼体质孱弱,性格敏感内向,在其生命的最后15年中完成了七卷本的《追寻逝去的时光》。整整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人们仍在追忆这位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小说家,他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也依然葆有历久弥新的能量与光彩。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有一句著名的哀叹:“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追寻逝去的时光》确实是最能挑战阅读极限的小说,很少有人能够读完全部七卷本。作为法国文学多年的研究者,董强始终把普鲁斯特放在文学顶峰的位置:“普鲁斯特是我一直不敢‘碰’的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是一种极限式的文学写作,他的一生都生活在一种不确定的环境里,处于生死之间,他把生命全部投入这部作品了。”董强提醒读者注意,在阅读普鲁斯特之前要意识到,普鲁斯特是一位极其孤独并且享受孤独的作家,他最幸福的时刻不是世俗的幸福,而是一些特别细节、感官的东西,比如“玛德莱娜小蛋糕”等片段,就是特有的、无意识间获得的幸福。而正是因为这种刻意的孤独、个人的思考、深入内心的感受,才让普鲁斯特成为意识流文学的先驱。

    “虽然读完普鲁斯特的人很少,但是普鲁斯特是我们的文化生活当中具有标志性的一个名字,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个作家一百年之后依然和我们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文学、艺术、绘画、建筑、音乐、时尚、审美等方方面面,他都能够跨越时代直抵我们的生活,直抵内心。”陈鲁豫认为,普鲁斯特非常“巴黎”,他生活在巴黎从相对排外变得越来越包容、开放的转折点,其作品具有独特的烟火气,而陈鲁豫最欣赏普鲁斯特的语言,“有树叶有花朵,你无法省略每一个词。”

    陈鲁豫还提出,其实很多人在了解普鲁斯特之前,更早了解的是“普鲁斯特问卷”。这个问卷并非由普鲁斯特创作,却广泛流传。对于问卷中的同一个问题,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回答,从中能读出人生的感悟。董强认为,这份问卷正好证明了普鲁斯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对于很多作家和艺术家来说,这份问卷甚至是灵感的来源。

    对谈中,还播放了翻译家周克希在节目《朗读者》中的一段朗读:“智慧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观点,它们意味着斗争和胜利。”这是节选自他本人翻译的《追寻逝去的时光》中的一句话。周克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独立翻译普鲁斯特著作的译者之一,他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在人生的中途,毅然跨出了大胆的一步——辞去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教职,全身心地投入法语文学编辑与翻译。

    董强表示,很佩服敢于翻译普鲁斯特著作的译者,因为他们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将这样极限性的、极致的文学翻译过来献给读者,让读者也有机会去尝试、去感受这种极限。普鲁斯特曾在巴黎大学和巴黎政治学院钻研修辞和哲学,所以他的小说理解和翻译的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周克希的译本是比较到位的。董强在读原文时没能理解的地方——比如断句、多个重句的关系等,都在读周克希译本的时候解惑了。“翻译是最高层次的阅读。翻开一个好的译本,你眼前展开的世界跟普鲁斯特想表达的世界就是一样的。”

    董强鼓励读者勇敢去读《追寻逝去的时光》,他认为,第一卷、第二卷和最后一卷是必读的。尤其是最后一卷,其中有大段的升华和对人生的思考。他也希望有年轻的译者能够翻译新的版本,让更多的人感受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普鲁斯特作品有多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