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稳定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逐渐回流,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也让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 湖南汉寿:内外兼修扮靓农村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11-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办学条件差,吸引不了优秀教师,家门口没有优质学校,老百姓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这种农村教育的“通病”,近年来在湖南省汉寿县逐渐凸显。汉寿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通过多项举措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农村教育发展困局。

  由于待遇、交通等问题,农村学校留不住好教师,也无法吸引有知识、有活力的年轻教师,这是农村学校校长最头痛的一件事。汉寿县出台多项奖励和补贴政策,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绩效工资,还为到农村学校“跑教”的城区教师每学期补助1000元至2000元,并在评先晋职、学习培训等方面优先考虑……

  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稳定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促使教师逐渐回流,有效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状况,也让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

  除了师资,课程建设也是农村学校发展的瓶颈之一。汉寿县教育局除了要求农村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外,更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实施特色课程,建设特色学校。学校结合地花鼓、蚌壳舞、武陵戏等传统地方艺术,以少年宫为主阵地,开设舞蹈、文学、书画、合唱、器乐等校本特色课程。例如株木山乡施家巷小学形成艺体活动特色,大南湖乡水果山小学形成湖乡文化特色。其中,定上村小的湿地生态课程在汉寿县已小有名气。

  定上村小依托地处西洞庭湖湿地公园腹地的区位优势,开设了湿地生态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观鸟爱鸟等体验活动。学校还与湿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合作,编写湿地校本教材,宣传湿地保护法,营造爱鸟护鸟氛围。

  每到周末,学生们就会主动跑到湿地公园,观察野生动物,以便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研究”。

  汉寿县教育局副局长冯爱国介绍:“定上村小的湿地生态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榜样”,并将在全县推广该校经验,让更多学生受益。他表示,优秀的校本课程可以让学校“站起来”、教师“动起来”、学生“活起来”,给校园注入活力。截至目前,汉寿县已有37所学校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省、市特色学校。

  在农村学校软件逐渐变“硬”的同时,办学硬件也大幅提升。去年,汉寿县出台《教育三年攻坚计划(2014-2016年)》,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七大工程,加强村级小学和教学点改造,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

  一组数字能说明问题:汉寿县连续5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造薄弱学校和村小26所,新建乡镇公办园17所,缓解了入学难问题;近3年又投入3000万元,专门用于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接下来还将着手构建以城区名校为主校,农村薄弱学校为联校的教育信息网。汉寿县教育局局长熊跃政表示,确保适龄儿童不因家庭贫困失学,不断缩小城乡学校办学差距,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在漂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干净整洁的食堂里吃饭,还能用上各种教学仪器和体育设施。”走进汉寿县,看到当地美丽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以及师生脸上洋溢的幸福,湖南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组组长李建坤不无感慨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