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开忠:黔西北教育新“愚公”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1-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学校一片荒芜时,他带头开山移土捐资建楼;当学校管理混乱时,他铁着脸面整顿校风教风;当学生因贫面临失学时,他毫不吝啬倾己所有……他就是贵州省大方县猫场中学校长刘开忠,三十余年如一日坚守在黔西北山村教育第一线,被当地百姓誉为新时期教育的“愚公”。

  临危受命 “三把火”烧出山村明星学校

  1977年恢复高考后,刘开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贵州省大方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偏远的小学任教。1985年,他作为骨干教师被调到猫场小学工作。

  初到猫场小学,由于学校管理混乱,多数教师人心涣散,工作松懈。刘开忠是个例外,不随大流,兢兢业业上课,严格管教学生,他所教班级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以至于在当时的猫场小学,学生不怕校长,不怕别的教师,只怕挎着帆布包、脚穿水草鞋的刘开忠。

  1993年,猫场小学学生数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小学和初中部的学生加起来不足600人,组织上把教学成绩突出的刘开忠推到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上。

  刘开忠一上任便点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烧向了不敬业的教师。入学报名时,学校打破统一报名招收学生的模式,让敬业和不敬业的教师同时抬张桌子摆在学校门口,允许家长选择,想在哪个教师的班级就读就在哪个教师处报名。结果敬业的教师最多的一个班招了100多名学生,不敬业教师的班,则一个都招不到。这一招,彻底撕毁了那些不敬业教师的遮羞布,让他们羞愧难当,不好意思再混下去。

  第二把“火”是改变原来的德、能、勤、绩、廉全面并重的评价机制。学校提出以“绩”为评价核心,用刘开忠的话说,一个上不好课的教师,其它方面也好不到哪儿去。

  第三把“火”是打破学校领导享受另一套评价机制的“特权”。按新规定,学校领导必须上课,考评与普通教师一样,拿教学成果说话。刘开忠说:“上不好课的学校领导绝不是一个好领导。”

  “三把火”烧过,整个猫场小学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们空前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个个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不停奋勇争先。1996年,猫场小学六年级升初中考试勇夺全县第一,并连续三年蝉联第一,初中部教学成绩也逐年上升,当时的中考成绩在全县乡镇中学一直占据第一的位置。

  2002年,猫场中学挂牌成立,刘开忠调任中学校长。2012年,大方县对乡镇中学进行奖励,共设14个一等奖,猫场中学拿了13个。猫场中学出名了,学校周边县市、乡镇的学生纷纷前来就读,初中学生数从当初不足300人发展到现在的2300余人。

  面对“四无” 开山移土集资筹款建校园

  刘开忠上任中学校长时,猫场中学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围墙,没有厕所,没有操场,没有办公室。面对迅速增加的生源,刘开忠一边积极争取建设项目,一边不断把自己的工资投入到学校建设中。5年间,他个人投入学校建设的钱多达12万元,几乎是他这几年全部的工资收入。

  2007年,大方县教育局将猫场中学定为寄宿制学校,需要新建学生宿舍和食堂,但政府只拨付了工程建设款,没有拨付征地补偿费用,而且村民又要高价。没有地,工程项目就要泡汤。刘开忠急得嘴角起泡,他召开全校教师大会,号召大家捐钱征地。他自己第一个捐了4000元,教师们跟着解囊,全校教师一下就捐了6万多元。当地群众听说学校教师自己捐款征地建学校,也自发赶来你50元我100元地捐。“学校建设再苦再难我没流过泪,但是当时有一位年过古稀的寡居太婆陈氏,她自己生活非常贫困,竟然也拿着5元钱颤颤巍巍来到学校捐款,我当时眼泪就掉下来了。”回忆往事,刘开忠依然感动不已。

  人心都是肉长的,被征地的村民看到刘开忠、学校教师和当地群众的善举后,也纷纷来到学校捐款,有的被征地农户当场表示,建学校是为了猫场的子孙后代,被征用的土地就不要赔偿了。其余群众则“刷个水气”,每平方仅象征性收了6元补偿费。就这样,原本棘手的涉及44户的征地问题被刘开忠化解了,30亩地征收成功,工程得以上马。

  在学校建设中,为了节约资金,刘开忠亲力亲为,亲自绘图,亲自设计,带头劳动,即便是寒暑假,刘开忠也在学校带着工程队搞建设。他的办学精神感动了猫场知名的农民企业家李发永。看到刘开忠每天走30多里路很辛苦,李发永买了一辆摩托车送给刘开忠,但刘开忠一天没骑转手卖掉,将钱用在学校建设上。李发永由感动变为钦佩,在学校修砌堡坎的时候,他优先发货给猫场中学,200多吨水泥一分钱没收。有一年学校争取一个教学楼捐建项目,捐资方要求“三通一平”,李发永闻讯后派出一台挖掘机和两台铲车,加班加点为猫场中学平整场地,李发永不仅没要工钱,连油钱都没要。当考察组再次到猫场中学,看到两天前还是山丘的场地已经夷为平地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爱生如子 30年“愚公”精神感动黔西北

  当了一辈子教师,刘开忠对学校投入了那么多,自己的家却清贫如洗,自己也过着俭朴的生活。由于学校没有教师宿舍,刘开忠常年“走教”,每天凌晨4点多出门,晚上10点多回家。由于路途远,他中午不回家,也不吃午饭,养成了一日两餐的习惯,因此落下了严重的胃病。但是,他对学生毫不吝啬,经常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30年来先后为上百名学生垫交学费万余元,多名面临失学的孩子在他的帮助下读完中学并考上理想的大学。

  周文秀是众多留守学生中的一个,父母在外务工多年。有一年开学几天了,学校仍不见她的身影。刘开忠放学后赶到周文秀家,当时满脸灰尘的周文秀正在给弟妹做饭。刘开忠立即掏出身上所有的400元钱交给周文秀,并让她马上回学校。周文秀感动地说:“长这么大,我父母都没有像刘校长这样对我好过。”

  对学生、学校和教学,刘开忠倾注了满腔的爱和热情,但对女儿、家庭和家事,他却很少有时间顾及。面对家人,他自己也时常感到愧疚。他的老父亲去世时,他在学校,没能赶上见最后一面;女儿出嫁时,他在学校带着教师们忙“两基”迎检……

  30年付出的心血与汗水,让刘开忠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人生成绩单:毕节市名校长,毕节市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师德标兵……2015年,第二届“TCL希望工程烛光奖”在全国海选,刘开忠荣膺“烛光奖”。这烛光,是对刘开忠愚公移山精神的致敬;这烛光,也温暖着黔西北一方学子的心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