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堂改革样本·山东省青岛市初中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内外迁移 开合有度——山东省青岛市初中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的21年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东省青岛市初中历史“内外迁移教学法”已坚持实验、研究和推广21年。21年前,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青岛市初中历史学科基于教学改进,推出了内外迁移教学法。2018年,该教学法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从流程最优化到效益最大化

    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课堂中的孵化和验证。内外迁移教学法以“内迁移”和“外迁移”两大板块来重组和优化历史课堂教学流程。它旨在避免烦琐,力求通俗易懂、简便易行、一目了然、可学可用。可复制、可推广、可验证、可生长是其基本特点。这是一个开放包容且路径清晰的教学法,为参加实验的教师预留了个性化发挥和创造性运用的空间。

    教学理论是构成教学法的主体要素。内外迁移教学法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姆的目标教学与掌握学习理论、布鲁纳的结构教学与发现学习理论。除此之外,该教学法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系统科学理论、优化教学理论等多种教育教学理论,是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一个“缩微点”上的聚合与体现。

    内外迁移教学法锁定的课堂目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内外迁移教学法在目标设计与成效评估上,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实验阶段均有充分的自我更新,尽可能适应和反映新课程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

    内外迁移教学法作为一种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教学方法,始终站在教学改革最前沿,站在反映教学改革基本趋势的立场之上,使教学法实验的过程不仅成为历史教学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成为教师不断提升、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实验过程中始终以“迁移”为策略手段,形成“网格”与“结构”,实现课堂之上教学流程的最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从学科内迁移到跨学科迁移

    教学策略是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内外迁移教学法的策略分为“主策略”与“亚策略”两个层次。主策略为“迁移化”。“迁移”是一种方法,“迁移化”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围绕迁移这个主旋律而展开的有效教学活动,“化”代表着方向、路径、参照和没有终点的探索过程,留有空间,留足余地。“迁移化”包括相对保守、低阶思维的“内迁移”与相对开放、高阶思维的“外迁移”两大部分。

    亚策略就是“学科内迁移”和“跨学科迁移”,前者夯实学科基础,后者则强调打破和软化学科壁垒的边界,实现基于改革发展理念的跨学科沟通与融合。

    青岛六十二中教师杨兰在讲《正面战场的抗战》一课时,借助地图复盘日本侵略亚洲、称霸世界的既定战略,引导学生回顾日本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的侵华步骤,通过学科内迁移教学法让学生形成系统化和整体化的认知。为了让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杨兰还选取了有关近代史内容的动感RAP在课前播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

    内外迁移教学法充分吸纳了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方式,适应从教转向学的现代课堂教学转型的趋势,在结构设计上着重强调“网格化”,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主结构,“网格化”力求呈现出来一种“纵横交错”的“网格”,且要具备“化”的趋势。“网格”作为一种结构,具有静态的属性,但需要置于“化”的统驭之下,显现出不断进取的改革创新意识。“网格”之所以要“化”,其实体现出来的仍是发展变化的方向、目标与路径,依然是张弛有度、伸缩自如,为教师留有余地和空间的结构。“网格化”折射的正是整体主义的教育观,反映的是走向“大单元”和“大概念”教学的发展趋势。

    “亚结构”为“脚手架”与“抛锚式”的教学,因课而异,形成主次分明、层级衔接、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

    实行大单元主题教学首先要对新课标和教材详细研读,构建出整本书的主题和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比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教学前,青岛六十二中教师高燕妮对新课标和教材进行了深度研究。课前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这一大单元主题进行回顾,然后再构建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框架结构。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确立到正式确立,她指导学生认识随着中日矛盾成为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主要矛盾,全民族抗战势在必行。在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指引下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一大单元主题教学,克服了历史知识的碎片化、教学环节的零散化等问题。

    从片面量化评价到兼顾质性评价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应该拥有与之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内外迁移教学法的评价标准重点考量设计的科学性、课堂的流畅性、教学的生成性、师生的发展性、目标的达成性等五大指标;内外迁移教学法的评价方法体现绿色、生态、重发展、可持续的原则,由单纯、片面强调量化评价到兼顾质性评价,力求二者适度平衡。前者看数据,对学生的作业、练习、考试、评教等环节进行量化统计,同时进行有数据支持和客观性的课堂观察,侧重事实判断;后者看表现,通过循证教学所倡导的循证分析和质性描述,对课堂进行基于教育科学理论的主观性的价值判断。可以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更好体现绿色评价的理念。

    青岛六十二中历史教研组以小组量化评比为依托进行教学。课前两分钟的历史微演讲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演讲后进行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让学生取长补短的同时学会了演讲的方法与技巧,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上设置了任务驱动的自主阅读和历史探究环节,通过老师的积极评价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在知识落实环节设置了生生互查、互评,对于任务完成优秀的学生采取累计积分定期表彰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学习。绿色评价使教学更科学、课堂更流畅、师生更和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周期性地检视历史教学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与新经验,着眼于真实问题解决和科学有效应对。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方兴未艾之时,当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新型教学样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之时,我们都尽可能在内外迁移教学法实践中进行及时回应,从而让这一教学法在动态平衡中蹄疾步稳向前发展。

    通过21年的实验探索,教师、学生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实验学校教师专业素养整体得到了提升,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该教学法在全省和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学生通过历史学科学习与学科实践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作者系山东省特级教师、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二级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