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这学期,语文团队做了一个课题,没有在市区“挂号”,纯粹自己研究。课题的名称是什么呢?语文“教什么”。

  乍一听这个课题,觉得有点“虚”,问题挺重要的,但又很难回答,好像什么也抓不住。但仔细想来,尤其是听了几节课,参加完语文教师的研讨之后,对这一问题越发觉得冷峻起来,不可小觑。

  教师们困惑:“现在的语文真难教啊。一篇课文,不讲,孩子的理解在那里,讲了,还是在那里,看不出差异来。你说老师辛辛苦苦教什么?”

  一位有丰富经验的语文教师也忍不住吐槽:“现在真不像过去了。10年前教寓言,孩子们全神贯注,你讲什么,他听什么。现在,孩子的阅读量大了,有独立见解了,遇到说理的文章,你一认真,他就敷衍,你一思考,他就发笑。弄得你茫然不知所措。”

  有位教师讲授《生命生命》。这是一篇叙事说理的散文,全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教师试讲第一课,孩子们全然没有进入状态。试讲第二课,孩子们踊跃发言,小手举过,像潮涌一般,教师心里暖融融的。

  然而,当教师仔细回味,像过电影一样翻出孩子们的表情与回答,真相不禁让人大吃一惊: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应景之言!过于程式化的事件描述,表演痕迹明显,超越年龄阶段的咏物言志,真的是从内心深处生发出来的吗?这样的课堂,有没有感情、感动以及感悟的有效传递?有没有热血生命的和盘托出与深度融入?看似教学设计无懈可击,却又分明感受到孩子们的回应有一些虚张声势和虚情假意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怎么办?

  还是回到了最初的问题:语文教什么。尤其当孩子有了自己的“套路化”理解时,语文再教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语文教育的源头上思考。

  语文要教知识的“背后”。当我们发现课堂有些隔离、有些迷失的时候,这意味着我们还远远没有读懂学生。我们的孩子是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浪潮中浸泡出来的,他们当然不可能像我们从前一样,教师讲什么,学生信什么。“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你知道的,我也知道。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当今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不稀罕“知识”。有“知识”,但不一定有使用语言的本领和素养,更不一定有文化的积淀。我们眼中看到的“知识”,其实只是冰山之一角。充分地“备学生”,才能发现知识的“背后”,创新“备文本”的内涵。

  语文要让学生感动。我们对“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领悟,依然是句空话。在语言教育工具化、理性化的大潮中,传统的咬文嚼字、文法训练、阅读积累正重新占据讲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空间正在不断被压缩。超越年龄的早熟和技术化的世故,常使我们忘却了教育的对象是人。语文是叩问人心与唤醒人心的高尚艺术。语文课上,阅读技术与方法可以训练,但语文最重要的内核:孩子独特的情感经验、生活阅历、精神境界,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师生相授就能实现的。要真正理解今天的孩子,语文教师首先要成为孩子。语文若能与孩子的“感动”休戚与共,那么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生命之门,将不会是一句空话。

  语文一定是关涉生活、抵达生命的。大千世界孕育出来的生命既有混沌也有规律,他们的生命到底有哪些独特的体验?又有哪些困惑?他们的生命理解有哪些值得反思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有没有向他们的生活敞开,捕捉那些曾经灼热的生活碎片,同时进行光辉的生命价值引领?小学阶段的孩子,生活经验也许相仿,但正是其细微的差别,造就了日后迥异的个性与不同的人生。如果说语文有生机,那么这细微的差别就是语文的生机所在。我们只有从这细微的差别中捕获契机,寻找师生对话、文本对话的突破口,语文教学才能“返老还童”并告别世故,常教常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教什么?这是新时代的老问题。时移境异,教育需要守正出新,语文,更是如此。

  (作者系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