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得慢慢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次,从吴非老师的博客读到张小兵的文章《不一样的“阿慢”》,有一种朴实的“怦然心动”,在如今功利浮躁的教育氛围中,这种遵从学生天性,甚至显得有些“慢”的育人理念,尤其难能可贵。

    一个班级,总会有个性、禀赋各异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学生的成长会因人而异。然而在学校,作文“当堂完成”,作业“统一上交”,考试“统一交卷”,跑步“步调一致”,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成绩和分数的过度追求,使得教师不断强化学生的时间和效率观念,期望所有学生能够按照统一要求,力求做到短时间内“高投入、快产出”。

    高中入学第一次作文课,两节课时间过后,同学都交作文了,只有“阿慢”一人没交,而且才写了三行字。张小兵略带疑惑地问他:“怎么啦?从小到大,十几年过去了,怎么就写不出来呢?”“阿慢”很认真地说:“老师,十几年的成长经历,90分钟时间内必须写出来,您不觉得太仓促了吗?我得好好回味一下,您给我点时间慢——慢——写。”是啊,为什么一定要逼着他用短暂的时间写一段漫长的人生呢?3天后,“阿慢”上交了作文。漂亮的正楷字,干干净净的卷面,一看就是个认真的学生。文章结尾这样写道:“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地来。”

    “成长,不是一件着急的事,得慢慢来”,文中的话语与时下的教育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为人的未来着想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强求所有学生按照工业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训练出来,这是在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因材施教是老传统,然而现如今,能平心静气做到这一点的学校又有多少?在教育者的潜意识里,为所有学生设定了统一高度的“达标线”,对于达不到这一高度的学生,统统视为不合格,这样的学业、智力乃至道德评判已经前置到小学一二年级。我多次听到有的教师训斥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为“废物”。在许多教师眼中,教科书上的知识就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理解、掌握,当出现一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就会视其为“弱智”,并且在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大型考试中,想方设法不让他们参加,美其名曰“为班级整体考虑”。

    其实,许多知识上学时不理解、没掌握,甚至不能灵活运用是正常现象,人的智力成长有先有后,我们为什么不遵循学生智力、情感发展规律,在布置课业、达标测试、上课提问等环节学会分辨学生的不同,对他们再耐心一点呢?

    “阿慢”日后的成长印证了人的发展“急不得,慢慢来”的道理。现在,我们的校园还有多少这样的“阿慢”在忍受着“催逼”式教育的煎熬呢?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三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