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张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数学教师需要怎样的数学观

    近日,有机会聆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士锜的学术报告。李士锜关于数学观的学术观点,让我感受到一名学者对数学教学的深入思考。

    在演讲中,李士锜提到教师最常见的几种数学观:“数学就是解题,数学就是解题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数学就是知道一大套法则公式去解题,数学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如何确立正确的数学观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作为科学的数学的真实面目。李士锜通过数学史上欧拉公式的证明历程,阐述了对科学形态的数学的看法:数学的发展是依靠猜想、证明、批判、反驳,不断地改进结论和推理的过程;数学及其思维,在其内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猜想、证明、批判、反驳等机制;数学不是一开始就是正确、精确、严谨的,在尝试、探究、前进的过程中,充满了错误、曲折、回旋。

    作为教育的数学,首先要继承作为科学的数学所蕴含的理性精神。数学学习也应看作是一个过程,而不只是一个结果。数学学习、数学思维就是一个反复尝试、探究的过程,不断修正、改进、完善的过程。教学只展示正确的过程是不够的,也应暴露其中的曲折。当然,数学的教育形态和科学形态是有区别的。正如李士锜所指出的那样:数学的科学性体现在得到的命题必须使用演绎方法在系统内证明。但是作为教育的数学,其严格性是相对的,特别是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决定。在数学的教学中,因为难度,有些命题作为公理不要求证明,但是要让学生知道这是需要证明的。

    教师的数学观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具有正确数学观的教师所理解的数学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的思维具有数学的逻辑。具有正确数学观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为学生理解数学内容、研究数学问题服务的,数学本质不会被掩盖于表面化的教学形式、意义不当的训练和枝节性的步骤之中。

    数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是数学功底。这种功底不仅体现在数学专业知识的水平上,也要体现在对数学的基本看法上。数学教师要能够真正理解数学思维是理性思维的实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数学是能够用数量关系来刻画的,而且这种数量关系可以深刻到定性;数学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不仅仅是数学的结论是一步步推导出来的,对于直观的结果也是能够深刻到符号化水平的;同时我们还要把握好度,要知道我们所进行的数学是教育的,与科学的数学有区别,过分的理性是不恰当的。

    基于这样的数学观,我认为,数学教学不是机械操作性活动,而是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思维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并存着教师教的过程,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形成过程以及学生的思维过程。

    如果教师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掌握结论性知识,并通过熟练运用知识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强化数学的结论就成为必然。在一些课堂中,教师甚至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对结论运用的教学中,把数学问题按照不同的形式进行归类,对应相应的解题方法让学生记忆并掌握。这种非理性的教学行为,忘记了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忘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M.克莱因在《西方文化中的数学》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希腊人坚持演绎推理是数学证明中唯一的方法,这却是最为重要的贡献。它使得数学从木匠的工具盒、农民的小棚和测量员的背包中解放出来,使得数学成了人们头脑中的一个思想体系。在这以后,人们开始靠理性,而不是凭感官去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正是依靠这种判断,理性才为西方文明开辟了道路。因此,希腊人以一种比其他方法更为高超的方法,清楚地揭示了他们赋予了人的理性力量以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在本章的最后,M.克莱因感慨道:“希腊人最大限度地决定着今天文明本质的贡献,则是他们的数学……他们改变了这门学科的性质,这是为人类奉献的最好礼物。”M.克莱因阐述的是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而这种理性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具有崇高地位。

    在教学研究中,首先要用理性的精神对待知识,不仅要通过研究揭示知识的本质,还要透过知识本质看清数学教育、教学的价值,让理性精神在我们与学生共同的教学活动中发出耀眼的光辉,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注重思维层面的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不要轻视思维活动,不要把理解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看成是浪费时间。理解问题是思维活动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活动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与学生理解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理解问题的过程就是在运用理性的思维去试图解释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珍惜学生动脑想问题的情景,思考问题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价值的。

    倡导数学的理性精神,要求教师少讲结论,多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不要教相信,而要教质疑、教思考!

    我的数学观是什么呢?每一名数学教师都应该问问自己。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从课堂出发重塑价值观     下一篇:微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