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向情境式教学方式转型

    教学中我注意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相关知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的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的人民币的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有学生说:“我知道100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可以看到金属线,如果没有金属线就是假钱。”还有学生说:“人民币的右下角有一些小黑点,可以让盲人辨认。”这一互动过程让学生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延伸。

    设计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我让学生带着实验材料走进课堂,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数一数、量一量、说一说等实践活动去感受、发现。第一步让学生用橡皮泥、土豆、萝卜等材料自制圆柱,随后将其削切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然后摆一摆、量一量,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关系。第二步把盛满圆锥体容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反复实验,让学生从中发现: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盛的沙子是圆锥体容器的3倍。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对数学现象的理解,促进思维的发展。

    打通知识脉络,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数的初步认识”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这一单元编排了“初步认识小数”“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加减法”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我首先基于“数的区间”,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接着我借助“圈钱活动”,让学生理解小数意义,“买一个笔记本需要9.25元,应该怎样付钱?”我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圈出要付的人民币模型,通过“圈钱活动”,把小数的本质意义进行多元化表征。活动后我利用“价格比较”活动,让学生体验小数大小,引导学生找出小数大小比较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之间的相同点,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学习探究。最后,我运用“计数器”模型,让学生感知计算算理,将小数加法计算方法与整数加法计算方法进行联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

    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探究环境,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实验、猜想、推理、讨论等,让学生自主发现数学。在数学活动课上,我给每个小组一根10米长的绳子,让学生们在地面围一个平面图形作为本小组的活动大本营。有的围成了正方形,有的围成了长方形,有的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围成了圆形。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计算得出:当周长相同时,围成的平面图形中圆形面积最大。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让他们了解向不同方向翻折就可以发现不同的对称轴,并直观感受“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原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借助学具,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翻折运动”的本质属性,学会用运动的视角观察图形,培养了空间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差异设计作业难度,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学时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度不一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后进生而言,增加适度的基础性作业,夯实根基;对于中等生而言,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增强自信,争取迈入优生行列;对于优生而言,直奔难题,获得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这样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设计了如下三个版本的作业:简单版为“公园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长20米、宽16米,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升级版为“公园有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为64米,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最强版为“有一条绳子,可以围成一个长20米、宽16米的长方形,也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你能算出围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吗?”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有助于学生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