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高质量发展的“晋江探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启示:时代在变、形势在变,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向往不会变。晋江一中面对顺境没有“躺赢”,面对困境没有“躺平”,而是爱拼敢赢、拼搏进取,在改革发展中赢得主动。晋江一中的实践表明,只有锚定目标、树立信心、奋发有为、知难而进,振兴县域高中才大有可能、大有可为。特别是面对省、市一级高中“虹吸效应”和新高考、新课程对高中育人方式提出的新挑战,县域高中谋求崛起的“精气神”不能散,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洪流里突围,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学生第一,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晋江一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凝练形成“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即“以学生为首位,以素质育优秀,以卓越为追求”,把“培养负责任、有作为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不断创生一系列核心话语、制度、方法、工具,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构建“素养梯度目标体系”。晋江一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以“年级素养梯度目标”为核心的德育体系,把学生成长的阶梯化规律、德育的体系化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结合起来,创新开展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设计,并落实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设定各年级德育素养梯度目标为:初一年级——热情与态度,初二年级——目标与守则,初三年级——涵养与眼量;高一年级——人格与修养,高二年级——抱负与价值观,高三年级——信仰与情操。学校对素养梯度目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充分阐释,让师生充分理解素养梯度目标的意义,并以此为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撰写案例、记录成长足迹。如何让年级素养梯度目标落地落实?首先是构建“文化故事”课程体系:初一年级——“书房的故事”“家风的故事”,初二年级——“班风的故事”“学风的故事”,初三年级——“大楼的故事”“素养的故事”;高一年级——“榜样的故事”“晋江人的故事”,高二年级——“价值观故事”“学科故事”,高三年级——“信仰故事”“石鼓山的故事”。学校为每一个梯度目标安排相应的主题式体验活动,汇编出版了《素养梯度目标丛书》,形成了系列化、易操作、有实效的德育矩阵,对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有借鉴意义。2011年,晋江一中获评“福建省德育工作先进校”。

    二是落实“五育并举”,完善“生本课程体系”。在21世纪以来开展的两次高中课程改革中,晋江一中均作为福建省首批试点学校打头阵、当先锋。学校对课程进行结构性调整,构建了“生本”课程体系。整体上,“生本”课程体系是以学科本质观、现代教育观为导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需求、学校特色,进行横向分块拓展、纵向“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可选择性。横向上,“生本”课程体系分成“国家课程基础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社会课程综合化、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化”四个模块。“校本课程特色化”,即对学校文化中的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环境进行选择、设计、整合,提炼为校本课程,如哲学启蒙、文化故事、静修等;“社会课程综合化”,即发掘社会场域的课程资源,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基于学生经验,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建设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如万达哲学、五店市寻根等,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究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纵向上看,“生本”课程体系践行“学科哲学”理念,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如从哲学角度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本质观、育人观、科学观和审美观,构建“劳育素养梯度”课程体系。“国家课程基础化”模块包括“劳动教育各学科渗透”,“校本课程特色化”模块包括家政、维修、园艺、智能化等选修课程,“社会课程综合化”模块包括志愿服务、劳动研学、职业体验、“我与工具”等实践活动,“生涯规划课程实践化”模块包括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校园劳动等职业体验。“生本”课程体系做到了“五育并举”,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是完善综合评价,落实“一个都不能少”。“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要求成才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每个学生都能成长”。为此,晋江一中从三个层面落实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一是提出学生发展目标。初中是“三会三自”:会做人,管理自主;会学习,学习自觉;会生活,生活自理。高中是“三会三高”:会做人,思想高素质;会学习,学习高质量;会生活,生活高品位。从初中阶段的“三会三自”到高中阶段的“三会三高”,都着眼于做人、学习、生活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渗透了全面发展观和整体育人观,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对学生主动发展的激励。第二是以“四特生”培养为抓手。“四特生”即综合特优生、学科特优生、技能特长生、特定层次生。对综合特优生,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采取导师制进行“量身定制”的拔尖培养,让他们相互砥砺、良性竞争;对学科特优生,发挥学科班长的引领作用,提供学科竞赛平台,引导他们从学科特优向综合特优提升;对技能特长生,通过摸排建档,尽早发现其天赋,保护其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往体艺特长方面发展;对特定层次生,帮助他们找出优点,树立信心,优化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取得进步。第三是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学校于2008年开始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形成以“六卡”为载体,全方位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劳动素养等成长过程性材料,保障每一名学生都有独特的成长记录,构建较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启示:县中高质量发展,说到底就是要把普通高中的生源竞争转化为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竞争。要适应新课程新高考新教材改革形势和高中育人方式转变的新要求,就要坚持把“人”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正中央,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培养方式,围绕高中学生全面发展,开展各方面教育教学改革,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经验与启示

    始终坚持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晋江一中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逐渐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德能兼修,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严管厚爱立师德。一方面,学校将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放在首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制定师德师风评估细则;开展“特别贡献奖”评选,讲述“六德之师”文化故事等,引导教师争当“四有”好老师。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教师地位待遇,解决教师住房、用餐、子女教育等问题,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在晋江安居乐业。此外,在青阳教育发展基金、校董会奖教基金支持下,学校每年发放奖教金约500万元,让教师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校本研训强师能。学校从2008年起构建立体化的校本研训体系,实施“名师工程”,创设了“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育专家”五级名师进阶培养机制,推动教师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优质课评选,广泛开展“四精品(精品教学设计、精品课、精品试题、精品作业)创造”活动,让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在晋江市首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上,晋江一中教师获得初高中组5项特等奖中的4项,1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人数占总数的37%。目前仅高中部就有正高级教师2名、特级教师3名,11个学科有设区市以上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36人,学科占比73.3%。

    二是学科哲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超越。晋江一中的“学科哲学”源于对“问题教学、生态课堂”的教改实践,以及陈燎原校长“办一所有哲学追求的学校”治校体系里教学维度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学科哲学”主要是指“学科中的哲学”,即各种学科文本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当中的哲学思想、原理、规律、观点、方法。实践“学科哲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师生共同探索学科文化基因、发展历史和核心特征,追问各学科的本质,促进学生提升学科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具备复活学科知识的能力、具备打通相关学科的联系进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为此,对教师教学来说,要实现两个“三有”:第一个“三有”,即有智慧、有审美、有探究,即教学放得开、飞得起,有充分的机会和空间自主、讨论、合作、互动、体验、想象、创造;第二个“三有”,即有标准、有逻辑、有体系,即教学收得住、看得见,有具体的目标、线索、方法、资源、量表、工具、检测。学校制定了《晋江一中学科哲学建设纲要》,提炼出学科本质“四维观”、教学实践“五章程”、课堂教学“五步骤”和教与学“两法则”。学科本质“四维观”,即学科本质观、概念观、思维观、素养观;教学实践“五章程”,即统筹性备课、思辨性设计、创造性教学、纲目式建构、科学性检验;课堂教学“五步骤”,即审题导入、概念推演、认知建模、探寻价值、反馈检验;教与学“两法则”,即“教师求新求变求道法、学生乐思乐学乐收获”。2015年5月,陈燎原校长应国家教育部门课程中心邀请,参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推进校长座谈会”,并在会上作《学科哲学建设》专题发言。2017年,晋江一中“高中学科哲学建设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从实践和发展上看,“学科哲学”的教学样态是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