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接续奋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坚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引领,引导广大教师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明显提升。

    坚持党管人才,培育新时代教师高尚师德。学校党委把培育新时代高尚师德作为党委工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基计划”,实施卓越队伍支撑计划,搭建“师道大讲堂”等主题教育平台,建立全周期“五结合”师德教育模式,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厚植师德文化。涌现出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

    坚持高端引领,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学校召开党委人才工作会,全面实施“人才工作重点举措十四条”,作出人才工作“三个重点强化、三种机制改革、四支队伍建设、四度工程实施”的重要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自2011年起,学校通过实施三轮“15551人才工程”,聚焦“战略引领、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教学、青年拔尖”五个重要维度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学科首席教授、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引领、有梯队、有规划、分类分层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让“高峰”更高、“高原”更广、“蓄水池”更深。 

    坚持引育并举,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学校在“定编、定岗、定责、定薪”工作中将育人职责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和立德树人的作用。按需设岗,形成岗位设置科学、人员画像精准的人才引育体系;坚持人岗相适,用心留住人才,建设包含人才引进、管理、服务、培育、考核等全流程人才工作信息化系统,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多维度人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政策,强化激励与约束,专心用好人才。构建了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岗位目标任务和实际工作需求为推动、以突出工作实绩为导向的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近5年来,学校连续三次在两院院士增选中取得突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达国家院士9人。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实现新突破,学校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60余人。学校“15551”人才工程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共有战略科学家、学科首席教授等370余人,逐步形成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成”的良好局面。

    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

    学校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双一流”建设和“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形成“党委统揽、总体谋划、部门协同、联动服务”的工作运行模式。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构建科学研究、专利管理、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与投融资全链条服务体系,科技转化工作成效显著。

    知识产权和成果转化指标排位名列前茅。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为契机,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和转化为导向,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2017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和“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2020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位列全国高校第17名。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审中,共有73所高校116个项目获奖,学校位列高校获奖统计第14位。学校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增长,申请和授权数均位列部属在鄂高校第二名。11月18日,学校采取转让、许可组合转化的形式,向武汉双虎涂料股份有限公司转化6项发明专利,合同金额为1.06亿元。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亮点突出。学校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和校企联合创新中心169个,服务湖北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数和合同金额占比分别为44%和55%,为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持续注入创新动力。

    学校深耕建材、交通、汽车、光纤传感等领域,通过关键技术突破,服务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革新。学校硅酸盐建筑材料科研团队与创新成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系统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得到广泛应用,大力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跨越式发展;自主研发的光纤传感系列技术成果广泛应用在石油石化、能源电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油气管线、智慧道路等产业领域,依托技术独创性与先进性,现已孵化出国内规模最大的光纤传感技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在陕西省石泉县开展“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共建“武汉理工大学石泉科技成果交流中心”,推动石泉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交流合作实现新拓展

    学校不断完善交流合作平台,以学生成长和校友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三大行业为基础,以发挥重点基金项目示范作用为突破口,以提高社会合作效能为保障,着力打造校友、行业、社会、学校发展共同体,实现社会合作与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发展战略,继续构建国际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学校持续深化校地合作,在武汉市2017年“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活动中签约额名列首位,举起了旗帜、作出了示范、走在了前列;积极融入湖北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布局,成功举办“后疫情时代武汉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暨合并组建二十周年大会”和“助力英雄城·共创新辉煌”等专场活动。

    谱写校企合作新篇章。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走访,主动对接服务“三大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和发起成立了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武汉市智能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建材建工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联合体和长江游轮游艇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批高质量创新组织,与69家大型行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产生了一批推动“三大行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交流合作成果。

    创造校友交流新辉煌。学校积极完善学院校友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各地校友组织,召开首次校友工作大会,举办“毕业季”、校友“返校季”等活动,加强与校友的交流合作,全方位厚植“一朝理工人一生理工情”的根情文化观,为校友成长和事业发展搭建桥梁、提供平台。广大校友积极支持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疫情防控和定点帮扶等重要工作。学校完善“校友会、基金会、行业理事(董事)会、社会合作”四个工作平台,打造校友、行业、社会、学校发展共同体,不断巩固、拓展、深化国内合作共建。

    坚持“三个推进”,助力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机构及跨国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2019年召开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在全球首次聚集世界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顶尖高校,发布《21世纪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持续发展——武汉宣言》;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联合举办“中英氢能合作论坛”,促进学校相关学科参与全球治理能力提升;举办湖北省“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等活动,对台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持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与埃及本哈大学云签约4个本科双学位项目,与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工程与新兴科技大学共建“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等。持续推进良好的国际化环境建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融入学校办学全过程。不断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学校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于2018年获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建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唯有奋斗,方能砥砺强国使命,唯有拼搏,方能不负时代期许。未来,武汉理工大学将进一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格局,坚定“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以党的建设为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内涵建设,彰显办学特色,奋力谱写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谢小琴 朱可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