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时代召唤与永恒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今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走向深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体悟到“万物皆变,唯变不变”的时代特征。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虚拟现实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形态;另一方面,数字化生存让人们陷入信息茧房和后真相时代的判断力危机。一方面,课堂仍然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场所,教育技术不断提供新的教育依托,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惯习;另一方面,因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教育的社会性受限,阶段性的物理隔离引发的学教矛盾和心理影响,已经在实践中有所体现。一方面,在一个无边界的教育空间实施有方针、有目标、有材料、有纪律的正规教育,教学手段的丰富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另一方面,二度空间的相互影响对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福利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持谨慎,思考教育的永恒课题:什么样的课堂生活是值得过的,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是值得教和学的,什么样的教材是值得编写和传播的?教育信念首先体现在日复一日的课堂教学之中,但又岂限于课堂?教育信念的坚守如果脱离了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呵护,就会失去重心。在元宇宙、人工智能、核心素养这些新词不断敲打教室之窗的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留一些时间去思考教育的永恒精神。工具的改善和发展不等同于价值的升华和生命意义的理解与绽放;天上的繁星和人内在的良心,是需要在教育信念的“元宇宙”最深处占有位置的。

    在《历史哲学》中,黑格尔曾说:“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段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既要把握其永恒的精神,又要顺应时代的召唤。当前,我们正经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更是对数字化时代教育状态的一次大体检。从国际社会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因疫情而增加了难度。在今年9月召开的教育变革峰会领导人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教育不平等正在加大鸿沟。疫情在全球范围对教育造成冲击,但教育危机在疫情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贫困国家的10岁儿童中约有七成不识字,这些儿童要么失学,要么在学校几乎学不到任何知识。穷人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困难重重。因此他倡导协力推进教育变革,让每个人都能在其一生中学习、成长和追逐梦想。

    就我国教育发展而言,过去十年,我国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64.5%提高到88.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91.8%提高到95.4%,高中毛入学率从85%提高到9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0%提高到57.8%。当前的任务就是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这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的教育既要脚踏实地,呼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更要仰望星空,坚守教育的永恒精神,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可持续、更包容、更公正与更和平的世界。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