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来时路 共赴新征程——五位校长对二○二二年的年终作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编者按

    2022年走到了尾声,这一年,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在基础教育领域,新课标落地,“双减”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脚步不停。作为答卷人,这一年,中小学校长们给出了怎样的回答?这一路有什么成长心得?又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暖心事?我们特别邀请5位校长分享一年的感悟,共赴2023年的新征程。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小学校长、北京市海淀区上庄中心小学校长 于海龙

    2022年马上进入尾声,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充满不确定性、挑战不断的一年。年初的朋友圈,我留下这样一句话:“新的一年,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又敢于放下期待,坦然直面现实。”从三年前的一个校长“小白”,走到今天,我悟出了点什么?是时候反思一下这一年的收获了。

    要做“行走”的价值观,以确定的目标抵消过程和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正职校长,进入第三年,我越发觉得管理工作的“细碎”,那种“无力感”时刻支配着我。面对不确定的环境,怎么给教师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我寻求了很久,始终找不到一个不变的东西指引我。直到我发现了作为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学校办学准则。办学准则不该停留在纸上、墙上,或某些时候成为自圆其说的工具。办学准则在学校运行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力,给了教师们确定的方向感。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需要时刻把办学准则作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用自己的行为不断诠释它。某种程度上,办学准则首先是规范管理者的,而不是给师生员工看的,他们真正在意的是学校管理者能否以身作则,进而才能让办学准则成为每个师生员工心中的道德准则。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渴望被发现,要为师生的幸福负责。作为学校的领头人,应该为每位师生的幸福负责。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校长要成为学校里的首席服务官。他用三年时间,让学校里没有了他的照片和名字。我们也应该学习李希贵校长的做法,把“校长”身份隐藏起来,成为师生乐于见到的“人”。

    为师生创造幸福,首先要全力以赴地帮助每位教师,从而让教师全力以赴地帮助每个学生。要调整学校的治理体系,形成更高效的服务模式,及时识别和响应师生的需求。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其次是营造教育的意义感,将校园活动纳入学校课程,通过仪式、营造氛围等,赋予平凡的日子不凡的意义。这一年,我们创造了秸秆节、山楂节、生命日、道歉日等,尽量减少学校运行当中的管理行为,让管理回归教育。再其次是凸显教师职业的意义感。教师们经常吐槽,自己是管家婆、侦察兵,学生出现问题就如临大敌,却忽视了这恰恰是教育的契机。要与学生的天性合作,教给他们面对问题和挑战的方法。办一所“有问题”的学校,培养一批“不完美”的孩子,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让师生获得终身幸福的能力。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试图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我一度觉得,校长就应该特别忙,忙到没时间思考、看书。后来才发现,这样的校长实则是被事务性工作填满,干了很多不该他干的事,同时也让下属无所适从。

    校长要通过学校管理,实现下属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真正的领导者应该领导一场变革。变革不是一次事件,而是一套产生动力的系统。就像多米诺骨牌,校长要推动第一块,时刻提醒教师要有危机感,让“关键人”逐步上车。善于积累成果,庆祝一个个短期成功,不盲目地宣布胜利,让组织时刻信心满满、永不止步。

    教育行业虽然时常被误解,但依然值得热爱。过去这一年,我和小伙伴们达成了共识:我们要做园丁,而不是木匠,要将阳光、雨露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成长,长成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那也正是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幸福源泉。

创造,萌芽于学科实践过程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于伟

    自从到附小工作后,到课堂听课成为了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至今已累计听课超过1200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节科学课。当时我刚出楼梯口,就看到了老师和孩子们围着一张超大的人体神经系统图,上面贴满了神经元。孩子们向我介绍,他们正在用一个个神经元去搭建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他们手中的神经元,是上一节课科学老师带领他们用超轻黏土捏制的。孩子们告诉我:“我们的研究任务,是搞清楚‘精神病和神经病有什么区别’,这简直太有意思了。我特别好奇神经病是咋回事。”

    在我印象中,这节课只有一课时,教科书只有两页内容,而且比较抽象。以往,老师们愿意通过电脑呈现图片、视频给学生们,同时讲神经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信号是如何传递的。科学老师的这种上课方式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放下手头工作,想去看看老师们究竟要怎么做。

    孩子们用捏制的神经元合作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神经回路。之后,每个孩子代表一个神经元,十几个孩子连在一起趴在超大图上,模拟脚趾被仙人掌的刺扎到之后,信号怎么慢慢传递至脑神经中枢,脑又如何回传信号让脚趾做出正确反应。孩子们在扮演过程中,体会到了神经元的工作机制。接下来的两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带着孩子们完成说明文写作任务:尝试用规范的语言介绍什么是神经系统、神经病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两节语文课之后,科学老师和语文老师合作,带着孩子们,基于神经元的知识,尝试创作一段科幻故事。

    仅仅一课时的五年级的科学课,被几位老师合作出了新花样。孩子们眼中所流露出来的兴奋劲儿和热情投入的程度,让我想起了“激情”这个词。创造本身,首先是一种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创造。在小学阶段,保护孩子创造的激情,可能比培养创造的激情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不泯灭这种创造的激情,就是给孩子带来福音,给未来培养创造型人才带来福音。也许老师们会问,“怎么会?我怎么会泯灭孩子们的激情?”但老师们,你想过吗?有可能你的满堂灌就是在浇灭孩子创造的渴望;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做卷子、刷习题,就是在浇灭创造的机会;孩子问你为什么,你随口告诉他要想拿高分就要这么做,没有为什么,就是在泯灭创造的激情……

    这节课的可爱之处,我想,过程虽然笨拙,但很好地保护了孩子们探究创造的激情。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有活泼好动、好探究的天性。老师给他们搭建各种各样的情境,把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容易理解,给他们提供摸一摸、做一做、演一演的机会,提供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就给了他们无限探索和创造的可能。所以,在今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才那么强调学科实践、任务驱动、跨学科学习等等,这些都为创造留出了空间,更好地指向学习过程的丰富性,而不是直奔结果。

    东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史宁中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智慧往往并不表现于行为的结果,而是表现于行为的过程。创造也是如此,东北师范大学的理念是“创造的教育”,创造是在过程之中,而不是在结果之中。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率性教育”,同样强调“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强调学生的情境、具象、操作、体验等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这些必要的过程,对保护好学生创造的激情留出了空间。

离开是为了变得更好

    福建省厦门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总校长 刘伟

    回想这一年多来,从山西大学附中到厦门担任华师希平双语学校总校长,变化的不仅是离开了熟悉的故乡,孤身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更是面对新学校、新生活的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离开熟悉的地方,生活变得安静下来。没事的时候,面对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我常陷入孤独的思考,惊觉自己的离开,在内心里其实就是对过往嘈杂环境的躲避。生活的嘈杂伴随着的就是思维的嘈杂,人静不下来的时候,思考也会变得乱哄哄的,包括对教育的思考,很难深入到本质中去。

    在厦门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开始重新梳理自己对学校和教育的理解。我把自己的思考一场一场地向家长宣讲,也和团队一点点讨论新学校的办学模样。好学校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首先是学生们对这所学校的体验感如何。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的餐饮应该怎么安排,学校的课程怎么设置,学生在校时间如何安排,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布置,甚至每个公共空间的称呼,我都一点一滴地和团队研究、讨论。

    今年9月,华师希平双语学校的第一批新生走进了学校。1300余名学生,这是首年的招生量。对于一所民办学校而言,这个数字是厦门当地家长对我和团队办学理念的认可。时间一天天过去,办学的效果也在一点点地呈现。家长对学校的期望越高,“挑剔”和“审视”也就越大,1300多个家庭都在看着我们招生时候所讲的办学理念能否落地。

    开学声音是嘈杂的,各种个性化的需求给我们很大的压力,有的校园长一边落泪一边工作。家长们慢慢看到了学校的变化。幼儿园的孩子开始不愿意回家,越来越喜欢我们的幼儿园,真正实现了园长提出来的把幼儿园办成“孩子们成长的乐园”。小学家长是提意见最多的,小学校长也是掉眼泪最多的,但她总是抹掉眼泪,继续工作。她一边承担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一边站在课堂上展示一位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风采。有些开始提意见的家长说:“我现在被樊校长折服了。”家长们开始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来,欢声笑语飘荡在校园的上空。而中学的家长开始分化,有的家长希望学校要尽可能地抓学习,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们有更多的活动时间。我们的中学校长耐心地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用细心、耐心和专业慢慢地统一家长们的思想。三个月的时间,为学生们开设了近100门选修课,努力提供更丰富、更具有差异性和选择性的教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