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题研究中找到职业归属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科研,想说爱你不容易”,一句戏谑的话却道出了许多教师的心声:教育科研说来容易做来难。在尴尬的现实面前,教育科研究竟要怎么做?怎么能更好地让教育科研助力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最大的问题是效益不高,目前,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最佳途径,但在教育教学中,学校、教师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日前,在2016年厦门市教育科研专题培训会上,中国教科院科研处处长杨润勇说,“问题意识是教育科研的第一素养,只有找到有价值的教育问题,把问题聚焦起来,才会形成有意义的课题”。他建议,“教师不要过手里没有课题的日子,在课题研究中有发现、有创造,因研究而生活在希望中,这样会给教师带来成长和幸福,让他们找到职业归属感”。

    如何确立课题?福建省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室副研究员肖巧玲给出了教师确立课题的线路图。“比如,在学习生活中,有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归纳、追问、反思形成一般教学问题‘怎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最终形成《导师制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这一科研课题。” 肖巧玲举例说。她还针对当前教师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给出行动策略:教师选题要从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出发,要把研究问题概念化,加强学术性;要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得到相关理论的支持和可借鉴的成果;要用规范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做“真研究”,寻找“真问题”的“真答案”。

    教育科研不是“大老虎”,如果教师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找到问题,并积极行动,教育科研就能助推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这样的例子在厦门并不鲜见。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名师工作室在发展中遇到瓶颈,辖区内农村师资水平亟待提高,为此他们确立了《农村小学名师工作室整体推进策略研究》这一课题,并深入开展研究。几年来,在课题的引领下,该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与专业成长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借助工作室, 通过送教下乡、集体研备等形式辐射、影响更多教师。

    厦门市第五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与课题研究的双轮驱动,促进学校质的飞跃。2009年,厦门市第五中学启动了以教学案、校本作业为载体的教学改革和以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改革,在稳步推进改革的同时申报省级、市级课题,边做边总结,研发出一套适合校情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课程的开发、整合也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课程如何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相匹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教学研究室主任杨四耕结合自己多年的学校案例研究,在培训会上详细解读了如何打破学校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大杂烩”“碎片化”现象。

    课题、课程、课堂、活动是教育科研的起点,教研成果又是课题研究的落脚点。“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乐趣,那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正鼓舞着厦门教育人积极从事课题研究,走上幸福教育之路。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