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6年,那些专注于办学、服务于师生、钟情于文化的思想力校长们,在走向教育家的征途中,有哪些深邃的教育思考,为学校发展、师生成长奉献智慧,付诸行动?回顾这些校长的治校育人智慧,倾听他们的坚实足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朱益民:做不妥协的学校“服务者”

    “百年老校”“传统名校”“重点高中”……当数个标签贴在同一所中学身上时,在多数人的眼中,学校崇尚的是“时间+汗水”式的教育。而在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校长朱益民看来,“学校要为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而不能仅仅盯住学习成绩。我要让每一个学生走出去时身上都有‘梅中气质’”。

    在师生眼里,朱益民是一个不折不扣、不妥协的学校“服务者”。朱益民曾走过多所学校,却始终践行心中朴素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学生进到学校就要强调“四个好”:吃得好、睡得好、锻炼得好、学得好。这样做,朱益民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她始终不愿意妥协。她说,学校若能培养这样一批“四好青年”,便是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学校,而这也正是她心中理想的教育之路。

    吃和睡,在朱益民心中绝非小事。而拥有国家一级游泳运动员身份的朱益民,更是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学校在运动场上的投入不菲,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室内游泳馆、可移动式足球草坪等设施一应俱全。学校20多个社团,水中健美操、抖空竹等体育项目也不在少数。学校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体育联赛,高三年级的排球联赛更是8个回合打到高考前夕……最忌讳“读死书、死读书”的朱益民说,“学校就是要塑造学生身上的精气神和凝聚力,让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和阳光心态”。

    朱益民将自己定位于一个“服务者”的角色,她说当校长就是要做好服务工作。就是这样一名“任性”的校长,在她上任的几年里,尽管学生学习用时比过去还少,但“成绩比之前任何时候都好”。

    让古老的文化历久弥新,是朱益民一以贯之的“文化强校”策略。2013年,朱益民提出“建设智慧学校,创新至贤教育”的优质特色发展规划,赋予了“至贤文化”新的时代精神。至贤,就是不断追求德才兼备的最高境界。对教师来说,就是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做到品学兼优、知行双修。

    (2月24日 第604期)

    钟樱:办没有“围墙”的学校

    从2007年建校到2009年成立成都市金沙小学教育集团,只用了两年;从原来全校7个班到现在一个年级13个班,也只用了8年。做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校长,是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校长钟樱的教育梦想。

    在旁人眼里,即使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钟樱也要像玩古宝一样细细琢磨,总能从中发现闪光点和改进处。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将薄弱校办出新活力,钟樱以终身教育观念为理论依据,提出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办没有“围墙”的学校,让学校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情感融入、观念融合、整体提升成为钟樱管理学校的三部曲。教师队伍在钟樱的带领下,实现了自愿成长、自觉成长、自主成长的“三级跳”。在她看来,教师、学生和家长“三驾马车”不可或缺,导师制、多元制与社团制充分发挥教师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才能真正成长;只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才能赢得民心、反哺教育

    “今天的学校教育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少一些功利的检查和干预,让校园更纯粹、更美好,让师生真正走向幸福。”这或许是钟樱希望达到的教育理想境界。

    (5月18日 第616期)

    哈经雄:“独门秘笈”育人才

    “中国的少数民族人民都非常聪慧,只要有更好的环境,他们就能作出更大的成绩。” 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人才培养如此关注的,正是先后任中南民族学院院长、中央民族大学校长的哈经雄。

    在哈经雄眼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民族预科政策以及各地方的加分政策,提高了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率,但成绩的实际差距必然导致民族学生学习困难。要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不能只纯粹强调考试成绩的高分,而是要注重提升他们符合社会需求的素质、能力和精神。在哈经雄看来,要把民族教育作为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母体,实现由“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良性循环,民族地区的发展中心要从“物”到“人”,实现民族教育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共同促进。

    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方面,哈经雄有“独门秘笈”:多做田野调查,各地学校的人脉关系就会增加,研究内容面宽点多,调查数据才能更加真实有说服力;更好地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壮大民族特色方面的研究;通过课题增加研究经费,并且探讨碰出创新火花,这样民族教育才能更加强大。

    (11月30日 第644期)

    包祥:童年属于大自然

    包祥,人称“端然先生”。大约在15年前,包祥提出“端然教育”,按照他的解读,“端然教育”即端正的、本然的教育,由“端”到“然”的教育,就是回归本原的教育

    出身教育世家的包祥,始终对教育不离不弃。尽管从教40年来,他的身份和角色在不断变化,担任过省级重点中学校长,长期在民办教育集团从事管理工作。但包祥一直强调:“把自然生长教育的理念,变成我长长的脚印;我人生长长的脚印,凝聚成自然生长教育。”

    在包祥看来,自然生长教育不是“自由生长”,也不是纯粹的“自然教育”,更不是对儿童没有期待的“不教育”,而是遵循儿童生命的自然天性,遵循教育天道,对儿童进行符合“道”的教育,是让儿童有所“自”而后有所“然”的教育,是期待儿童成为自己的教育,是有最高层次期待的教育,也是对儿童生命个体极其尊重的教育

    包祥认为,儿童来到人类世界,第一个行为就是“看”,观人察事、察颜观色是人立于世的基本技能。对儿童来说,看到的环境、事物、人和事,是他的“第一教育”,而家长和教师的说教是“第二教育”。因此,教育需要教师“少讲”,需要儿童多实践。(4月6日 第610期)

    郜晏中:名校不是上级给的“封号”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名校?在浙江锦绣·育才教育集团总校长郜晏中看来,有历史,有大师,有高楼,有好成绩,这些固然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档次,但对于办学者来说,一定要明确:名校不是上级部门给的封号,也不是拿来自娱自乐的玩意儿,应该是学生喜欢、家长信任的好口碑。

    郜晏中结合自己的办学经历说:成就一所名校至少需要“七种武器”:一是整洁雅致、现代人文的校园环境;二是丰富多彩、新鲜动感的校园活动;三是敬业乐业、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四是优异稳定、高效绿色的教学质量;五是科学严谨、符合个性的校本课程;六是以人为本、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七是心系母校、饱含真情的毕业生。(4月20日 第612期)

    尹超:为教师创造爱与自由

    有人背地里叫她“尹大胆”,但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尹超内心清楚:校长就是要站得高一些,想得远一点,不要怕担责任。她看重每一位教师,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被爱和理解包围、自由成长的空间。

    尹超坚守“建一个会呼吸的校园”的理念,让所有到过北大附小的人都会“惊异”于校园的古典美。她执掌的校园,不仅教学楼会呼吸,整个学校都像一座氧吧。为了建一个泡泡体育馆,尹超奔走近10年,研磨了70多种方案。有些人劝她放弃,而她却说:“在这样的生态校园里,孩子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看到的是绿色,感受的是历史,北大的风骨一点一滴地渗透着他们,他们怎么会没有‘北大精神’?”这是尹超的良苦用心。

    当了校长,尹超一直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尹超的解答是:“爱”和“自由”是最接近教育本质的两个词汇,因为“爱”给教育提供支撑基础,而“自由”则给教育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在尹超看来,在北大精神浸润下的爱与自由,意义是丰富的、深远的,意味着给师生充分的关爱、呵护、欣赏和信任,让他们在宽松、惬意的环境里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尹超认为,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多元开放的。小学教育具有两方面的重要内涵,第一是通识性,第二是个性化,二者不可偏颇。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得到很好的社会成长和个性发展。

    (11月2日 第640期)

    烟文英:办好“眼里有人”的教育

    “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视角,让教育自然发生。”这是山东省济南市纬二路小学掌门人烟文英一句掏心窝子的话。

    在烟文英看来,眼里没有人,教育就没了温度和生命力。在烟文英的学校里,每间教室除了学生的学习区外,还设置了教师的办公区、孩子们的休息区,而且每个班还配有钢琴。“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生活和行为细节,最终是要唤醒儿童内在生长的力量。”烟文英旗帜鲜明地坚持学校的办学理念。有一句话让烟文英经常挂在嘴边:“家长把孩子送过来,就是希望最大程度地受到关注,要关注到‘我’的孩子。学校实行小班化教学,正是要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

    烟文英常常对教师们讲:“小学6年,我们与孩子们相遇,这些孩子交给了你,就一定要把他们当天使。总给这样一个暗示,孩子们就会成为你期待的那个样子。”把学生当天使,最大限度地成全“每一个”,烟文英在她的学校做到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