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谁人不识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6-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们等了多少年,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我们磨了多少遍,终于磨成了这把剑。”

    2003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中考成绩一鸣惊人。欣喜之余,写了这首《我们等了多少年》。同样在这一年,我的办公桌上多了一份报纸——《中国教师报》,我记得那一年正是《中国教师报》的创刊年。《中国教师报》以“打造对中国教育的未来领导力,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为办报目标,引领潮流,紧跟一线,深入浅出,定位精准。

    一个雄心万丈的学校,一份胸怀天下的报纸,在某一个时空节点上,不经意地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十几年来,《中国教师报》一直在我的案头,我通过报纸探察时政方针,关注教学热点,汲取办学经验……一周一相见,早已如老友一般。

    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2010年,育才教育集团办学整10年,我提出“十年归零,重新起步”的口号,要求所有育才人始终保持一种创业心态,把表扬缩小,把问题放大。那一年,我真正有机会与《中国教师报》面对面交朋友,《中国教师报》也不吝版面,对我们学校进行了长篇报道。

    自此,《育才中学:让每个孩子都充满梦想》《把教育办成奇迹》《郜晏中的民办教育发展观》……在接下来的几年陆续发表,我个人也被《中国教师报》评为“全国创新力榜样人物”。

    《中国教师报》在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我们打开了一个通向全国的窗口。

    现在,“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人民满意学校”“美丽校园”……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每周都有来自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同行到拱宸桥畔与我们交朋友,育才教育集团这几年的飞速发展得益于像《中国教师报》这样的朋友的无私支持。

    办学治学的好参谋

    2000年,一个30岁刚出头的年轻人梦想着树一面中国民办教育的旗帜。在民办教育起起落落的洪流中,我需要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各种办学和教学经验。从教育时事到教育理论,从教师培养到一线课堂,《中国教师报》在报道上的务实和创新,为我提供了一处取之不尽的源泉。

    《语文教师的样子》谈到:“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是集文学素养、理想主义、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于一身的人。”这句话契合了当下国家对教师核心素养的要求,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有自己的“识别系统”,男教师应该谈吐儒雅、风度翩翩,女教师应该举止娴静、气质出众,所有语文教师都必须说好中国话、练好中国字、写好中国文、承好中国脉……这样才能培养出拥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

    《高效课堂再出发》谈及:“课改是基于‘做’的哲学,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行动才是课改的最高纲领。”我深有同感,育才教育集团连续4年的“好课”比赛全员参与,以此力促“未来课堂”现代化手段和传统教育的结合,目的就是要在“做”中做文章,只有做,才能前进,哪怕是摸索着前进。

    借《无“心”之人不能入教育之门》严把教师招聘关,依《教师的作用不能否定》提升教师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按《体制不强,谈何栋梁》增加学生锻炼时间……

    朝气蓬勃的革新力

    与《中国教师报》交朋友时间长了,更能明白为什么在大家都说报纸杂志成为“夕阳产业”的同时,《中国教师报》还能够独辟蹊径、迎难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喜爱。我想,根源还是在办报的目标上:打造对中国教育的未来领导力,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我特别为“你”字而感动,为什么不是“我”,而是“你”?这个“你”狭义上是所有读者,广义上就是所有教师。这是始终把服务教师作为宗旨,目的是真正将其办成“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因此,《中国教师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全国一线教师的滋养。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成为热词,《中国教师报》也与互联网擦出火花。以前,我看到好文章总会复印存档,现在电子版的《中国教师报》更便于我将好文章第一时间分享给身边的人。

    近几年,“自媒体”又成为众人追捧对象,一个智能手机,天下之事尽览。我又惊喜地发现,《中国教师报》在自媒体平台上的身影。

    希望网络版的《中国教师报》能够不断完善,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形式上更加开放、活泼。试想今后出差,只要打开手机,就能与这位老友对话,心中充满了期待。

    前路时时逢知己,天下人人皆识君。

    祝愿《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为教师代言,助百年大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路上遇知音     下一篇:人生得一好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