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寄语2017,呼唤“教师作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几个月前,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说他会将《文化周刊》上的优秀文章推荐给学生,当作他们课外阅读的内容;也经常有一些读者说,会精选报纸上的文章,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进而询问有无年底结集出版的计划;更有一些爱好诗词的教师,表示“找到了组织”,建议成立“教师诗社”,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作为一个编辑,自己负责的版面受到读者认可,自己编选的文章受到读者喜爱,这真是一件最大的喜讯。我始终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文字,都跃动着生命的力量,都流淌着生命的声音,我对它们也充满着感情。

    吾生也有涯,但在文字的世界里,生命似乎被延长了,也似乎更加充实了。随着作者的笔触,游览峻岭清流、新城古镇,在旅途中,邂逅一些人、一些事,领略一些民俗乡情,品味一些美食特产;看到一株花、一棵树,听到鸟鸣澹澹、虫语唧唧,想到它们背后的憧憬和回忆,那些故乡、希望和人生;一拱石桥可能镌刻着父亲的身影,一座木屋可能珍藏着母亲的声音,一句话、一首诗、一张照片可能就是一个关于离别、关于重聚、关于爱情的故事;又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淡淡的一缕情,既不惊天动地,也无坎坷凄婉,却能在心尖轻轻一触,便弥漫开来。

    我想,尤其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实在不应远离阅读和写作,不妨多读一些“无用”之书,多写一些“无用”之文。有人问,这些有什么用?这却有些难以回答,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它们有什么急功近利的作用——既不能迅速带来名望,也不能立即带来财富,最多说一句“不学诗无以言”或“腹有诗书气自华”吧。然而,若只盯住眼下,它们或许真的“无用”,但若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无用”便可能变为“大用”——教育,不正是一辈子的事情吗?至少,它们可以让言行变得儒雅,让品格变得谦和,让心灵变得安适,也可以在疲倦的时候得以休憩,在烦闷的时候得以宣泄,在忧伤的时候得以排遣。

    遇到了许多教师,遇到了许多精美的文章,更激发了我呼唤“教师作家”的冲动。教师不是禁锢在“传道授业解惑”里的教书匠,而是一个个的生命,有学养,有阅历,有涵养,有情怀,他们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气质,理应受到尊重,理应有更多的渠道、更好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当文字受到尊重,文学就有了意义,文化也就有了落脚点。

    我曾经问他们,文字应该是什么样的,得到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说,文字是寂寞的,写作是自己的事情,不需要迎合他人,也不需要他人来理解;有人说,文字是热闹的,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人说,文字是冰冷的,在不如意中徘徊,在不妥协中挣扎;有人说,文字是火热的,需要饮上一满杯好酒,然后慷慨高歌,壮怀激烈;有人说,文字是细腻的,记录一点一滴的琐事幽情,触摸到心灵最深处的柔软;有人说,文字是宏大的,用深邃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记录历史更替、人事变迁。

    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答案,却正说明文字的生命力——对文字各自不同的理解,才是最丰富多彩、最让人动容的。2016年,百余篇教师的文章陆续见报,有人生感怀、有亲情回忆、有旅游随笔、有阅读感悟……难以一一回顾,只能约请其中五位写下自己与文字的相逢与相知。希望这些心路可以成为2017年的新起点,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加入《中国教师报》的作者群,共同壮大教师作家的群体。

    我愿以最虔诚的心态面对教师作家们,因为我面对的不仅是教师,不仅是文字,更是一个个真诚而鲜活的生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观点     下一篇:在心底开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