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做”区域课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7-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如何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何优化课程建设的内涵品质?如何引领学校走专业化课程建设之路?这是郑州市二七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明确做:科学设计区域课程目标

    区域课程目标来源于区域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郑州市二七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秉承区域“多彩教育”理念,在顶层设计上提出构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和而不同的区域“多彩课程”;在底层设计上强调基于校情、学情开发课程。以课程树特色,以课程育文化,使学校师生能够在“多彩课程”中“做最好的自己”,真正让育人目标落地,让教育理念落地,推动区域教育的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专业做:行动推进抓好“两个结合”

    在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进中,二七区重在抓好“两个结合”,即培训与行动的结合,审议与反馈的结合,使区域课程建设走上专业化之路。边培训边行动。在校本课程建设初期,大多数学校很有热情,但缺少方向和方法。于是,区教体局一边鼓励学校先做起来,课程先开起来,一边召开学校课程结构设计专题报告、课程建设校长答辩会、课程建设培训会等专业活动,在培训中强化教师的课程理念,回应课程开发的行动。审议与反馈循环推进。以“培训—编制—审议—反馈”为行动链条,着重通过审议与反馈两个环节,提升学校课程规划的能力。审议后,区教体局为每所学校撰写详细的反馈书,并召开反馈培训会,以书面反馈和现场反馈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校再反思、再完善。通过审议和反馈,着重解决在课程规划方案编制中存在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学校教育哲学缺少一致性、课程需求分析缺少针对性、课程结构缺乏规范性、课程评价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在反复的审议和反馈中,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专业。

    主动做:行政推动与典型带动

    为了促使学校主动开展课程建设,区教体局采取了相关措施:一是行政推动,成立了区级课程建设委员会,整体部署区域内课程建设工作,相关科室积极参与其中;二是典型带动,第一阶段,区教体局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7所项目校为重点指导对象,然后示范引领其他学校主动进行课程建设;第二阶段,在大多数学校行动起来的基础上,通过审议规划、编印《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与教学活动设计选编》,展示更多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典型、规范的案例引发学校自发学、主动做,逐步达成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与校本课程活动设计的科学规范,努力实现“校校有课程规划、教师人人会编写课程纲要、学生人人可选择课程”。

    一起做: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急需专业支持与引领,而当前教研室的定位转型也告诉我们,教研室工作要从以学科课堂教学诊断为主的层面,提升到课程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中心和课程资源建设中心的层面。因此,从2012年9月起,区教体局教研室将科室资源进行重组,将原先单纯的以学科为分类的中学组、小学组,调整为课程建设与发展组、学科建设组、资源保障组,从功能上加强课程建设;在对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服务与指导时,我们经常采用一对一方式,除了每学期下校调研校本课程工作之外,只要学校有需求,我们就会到现场,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在审议学校课程规划时,区教体局努力做到包校到人、反馈到校。教研员和学校一起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不仅实现了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共同提升了课程建设能力。

    持续做: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

    校本课程建设的持续推进,需要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全区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每学年初对校本课程规划方案进行审议。学校每学年要结合师生实际修订校本课程规划,并提交区课程建设委员会。由教研室具体负责对各校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规范性进行审议,并将审议结果进行通报、反馈。学校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教师提交的校本课程纲要进行论证审议,以便决定其能否开课。二是每学年要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过程性调研。通过观课、察看过程资料、访谈师生等形式,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定位在调研而非评价,随时帮助学校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三是每学年对校本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区域层面,将学校课程建设情况纳入每学期末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学校层面,每学期末按照课程规划方案,针对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进行评价,对成效好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四是引领学校和教师参与各项活动。

    课程建设历练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考验的是学校团队的课程执行力,提升的是区域课程统筹力。让课程建设助推学校特色发展,真正使学生从“有学上”过渡到“上好学”,最终到“按需选课”“按需选学”,构建“多彩教育”区域发展生态,是二七区一直在努力也必将实现的奋斗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