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不可急于速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进入新学期,不少家长又开始考虑给孩子报班,五花八门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迅速升温。日前,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印发了《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严禁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变相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或60课时的费用,且不得超过5000元。然而,有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仍然存在乱收费、师资情况不明晰等问题。

    这一方面反映出培训机构对《意见》重视程度不够,抱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反映了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这需要培训机构树立诚信意识,规范经营,做好自查自纠。同时,监管部门要落实责任,严格执法。例如,进行网格化管理,加强培训机构备案,摸清所在地的机构数量,适度核查进账流水;畅通反馈渠道,加强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发现一处治理一处”,让收费更加规范合理。

    非科学类校外培训实现良性发展,关键是专业水平要过关。从教人员的公示制度是保证其水平的重要措施,不能停留于“面子工程”。据媒体调查,有些培训机构虽然按照要求对执教人员信息进行了公示,但是执教证书考取门槛并不高,一般参加3到4天的培训都能通过。表面上进行公示,实则存在师资情况不明晰、证书含金量较低等现象,让家长和学生难以分辨。

    任何领域的学习和教育,都需要时间的积淀。执教人员自身“速成”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最终影响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培训机构自身的品牌和信誉。对此,培训机构首先要做好人员核查,不能让公示只是走过场,而要实实在在保证公示质量,对学生负责。对此,相关部门还需规范职业培训市场秩序,不给山寨证书可乘之机。同时,利用权威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向公众普及国家认证的资格证书范围。

    推动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培养和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十分必要。现实中,有的艺术领域的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考级通过率,反反复复让学生只练固定的考级内容。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过分看重孩子考级是否通过,而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不作过多关注。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的桥段,父亲为了让孩子成为钢琴家,强迫孩子参加钢琴培训和比赛,忽视孩子的兴趣发展,导致孩子不得不向来自外太空的“莫扎特”求助。如果家长把这种典型的应试思维带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长此以往很容易把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因此,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要注重素养提升,引导孩子享受学习过程。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科学规范之路,还需要各方协力推进,进而形成良性循环,成为学生成长的校外助力。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