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方曲艺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2-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地方曲艺音乐是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丽水学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其引入音乐教学,邀请地方曲艺音乐专家进课堂,完善教学课程,聚力打造地方曲艺音乐教学特色。论文《浙西南革命精神与民间曲艺互嵌路径研究》立项2023年度丽水市哲学社会科学常规课题(LACG202318)。

    严格甄选编撰 

    聚力抓好教学课程设计

    地方曲艺音乐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很多内容较难整理成书面文字,丽水学院联合地方文化部门收集记录鼓词内容的手抄本和录音带,刻录成光盘,并邀请相关艺人演唱传统鼓词唱本,逐一录音存档,将其中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群众喜爱的优秀唱本编撰成书,这为学院的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针对地方曲艺音乐中鼓词曲目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根据鼓词类型、难易程度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同时,丽水学院重视内容的积极向上,针对鼓词历来祖传和师传的特点,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邀请有影响力和经验丰富的鼓词艺人进校园开展专场表演与课堂讲解示范,尤其是表演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目,如《陈十四夫人》《包公词》《话青田》等。一系列演出活动,一方面让鼓词艺术得到有效、广泛的传播和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作用。丽水学院特别邀请丽水鼓词传承人开展了一场原汁原味的丽水鼓词专题授课会,专家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鼓词音乐之旅,课堂氛围热烈,学生“零距离”体验了鼓词艺术的韵味。

    传承非遗文化项目

    抓好校园文化建设

    丽水学院始终把传承弘扬非遗文化作为自身重点工作来抓,积极“请进来”,组织“非遗进校园”活动,既对丽水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和推广,也使非遗融入学生生活,以此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非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丽水学院组织开展“非遗进课堂”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入了解非遗、感受非遗,让“丽院石榴红”生活思政课助力非遗传承。丽水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制定了“十四五”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丽水学院文化育人工程实施方案等,积极探索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厚植红色革命基因,在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同时展示和宣传地方非遗,推动非遗在校园的普及和传承。在校园活动中,丽水学院积极为非遗项目展示提供舞台,一件件非遗作品展示了松阳人民代代相传的智慧与松阳文化的根和魂,传统小戏《八百两》、木偶戏表演《雌雄山》《活佛济公》《抛葫芦》等丰富多彩的节目,吸引了一批青年学生参与。在文创产品展示摊位前,学生在传统手工艺人的指导下体验麦秆扇、棕制品、手工胡琴、黑陶等制作技艺,观看传统盐卤豆腐制作和灯盏盘、王井状元饼等传统小吃项目展示。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从视觉、听觉、味觉多维度地体验非遗历史文化韵味,加深了学生对丽水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实现互动交流学习

    教师是地方曲艺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主体和关键,丽水学院组织音乐教师对接地方曲艺文化部门,开展课程设计研讨交流,共同设计制作教学教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吸取民间曲艺专家建议,从基础的内容入手,在学习青田鼓词的过程中,通过整理、创编的形式再现鼓词音乐艺术,组织学生表演一些青田鼓词的精彩片段,然后再进行分组表演,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表演和交流中感受青田鼓词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对青田鼓词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的气氛更为活跃,让学生在娱乐中获得知识,潜移默化地助力青田鼓词文化艺术走向社会。丽水学院鼓励音乐教师根据兴趣爱好和特长选取地方曲艺类目进行课题研究,从具体使用的角度出发,将地方曲艺项目纳入学习科目和重点课题研究,深入挖掘青田鼓词中蕴含的丰富本土音乐文化素材,这对地方高校的师生来说是一座音乐文化宝库。

    将青田鼓词融入当地高校音乐教学的探索,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传统音乐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也使青田鼓词在当今城市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好的延续性。丽水学院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丰富的青田鼓词资源,引导学生学习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

    (王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