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组织科研如何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科研资助模式需保障稳健
长期以来,高校获得的科研资助以竞争性经费为主,这与有组织科研对科研活动长期性、系统性的要求不匹配。
一方面,高校科研缺少稳定的经费资助。受竞争性经费特别是分散化科研项目经费支持机制影响,高校自身难以从战略角度对科研工作进行长远系统规划,科研活动缺乏战略目标与使命方向,任务组织和实施缺乏相应配套机制,从基础条件上无法满足对国家战略需求的支撑。此外,高校科研所受资助方式比较单一,绝大部分是基于科技计划项目的竞争性资金开展科研活动,冷门、纯基础研究的领域和自由探索很难得到稳定支持。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承担的科研资助任务呈现“小散虚”的特点。因为缺乏稳定经费支持,高校科研人员需要到处“化缘”,经各种渠道申请科研项目,以获取足够支撑其自身所从事研究的经费,不利于形成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为此,有关部门和高校应当构建以稳定性经费为主的资助方式,统筹竞争性项目资助和多元化投入,保障有组织科研长期稳健开展。
一是构建稳定性经费为主、竞争性经费为辅的资助方式。充分发挥基本科研业务费稳定支持的重要作用,探索通过与地方财政联合的方式,给予地方高校适当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同时积极争取国有企业、科技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投入。
二是注重短期效应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完善科研资助激励体系。部分行业特色高校还可基于学科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系统性布局技术攻关战略方向,引导科研活动向学校发展方向靠拢,引导创新团队聚焦重大需求提炼研究方向,推进团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
科研评价导向需凸显整体
有组织科研通常面向重大科技任务,需要构建有利于团队协同攻关的系统性评价体系,注重对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成果的整体性考核,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个人贡献。
广大高校现有的学科导向、面向个体的科研评价方式,不适应有组织科研以团队协作和跨学科合作为主的科研活动。一方面,难以客观衡量团队成员的实际贡献。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方式和自由探索的评价方式不同,需要针对团队式、合作式、长周期、任务导向型的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而高校现行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奖励评审等评价激励机制,通常过多强调科技成果完成人的排序,强调第一完成人,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热衷于牵头干点小项目,不愿意参与承担重大任务。此外,以数量指标为主导的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间的交叉合作,难以应对需要跨越学科界限攻克的复杂、前沿、重大研究问题。
另一方面,现有评价体系无法充分反映大多数研究成果的水平和价值,难以衡量是否产出了真正满足国家、产业等层面战略需求的成果。有组织科研的评价支撑体系应该有特殊性,特别是要让长期潜心从事国家战略性攻关项目的团队能够安心开展科学研究。然而,现行的基于学科导向的评价体系容易演变成唯论文导向的评价体系,这体现在部分科研人员为了论文和“帽子”,倾向于选择能够较快产出大量成果的研究方向,而放弃具有原创性潜力但需要长期投入的研究领域。加之现有的高校项目评价大多采用的是学术界同行评议模式,相当于自己出题自己评,相对适合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来说,应该以外部评价为主,突出用户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评判研究成果是否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进步。
完善适应有组织科研的评价体系,需注重交叉合作成果实际贡献评估,改革单一研究序列评价模式,引导科研活动解决实际需求。
一是完善长周期评价机制和分类评价机制。引导广大教师更加关注和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承接重大项目;引导广大教师通过长期积累,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遴选部分从事原创性研究或重大攻关的教师少考核甚至免考核;在科研的选题、项目验收等环节,发挥行业企业重要作用,与产业应用结合紧密的项目合作,选取活跃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评审等。
二是科学评估交叉合作成果,尊重、认可和客观衡量团队所有参与者、合作者的实际贡献。不能简单以科研成果完成人排序作为衡量标准,而要强调科研成果的实际贡献,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重大攻关项目或工程,强化协同创新。不管是科技应用课题,还是基础研究课题,在结题的时候,说明团队相关单位或者成员在项目里面的投入和贡献率,是比较好的尝试,从而实事求是地认可每位参与者的实际贡献。
三是推进多研究序列建设,改革单一研究序列的评价体系,以适应面向需求导向的有组织科研。可以实行“教授—研究员”双轨制,与主要负责学科建设的教授序列评价作出区分。建立吸纳优质师资加入有组织科研的机制,制定有组织科研计划或项目遴选制度,允许优秀教师以原属院系教师和有组织科研团队成员的双重身份加入有组织科研计划或项目,并完善相应的评价制度,对其参与有组织科研的工作予以认可和评定,纳入考核、晋升、奖励范畴。
科研支撑平台需攥指成拳
面向重大科技任务的有组织科研,通常需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基础平台支撑,而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平台多而不强、合作网络基础薄弱”的科研条件难以满足有组织科研对大平台、多方协作的需求。
一方面,科研平台多而不强、协同性差。高校虽然建有不少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然而调研发现,高校科研创新平台重申报、轻建设和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等情况依然存在,尚未形成高效协同的创新组织体系,平台运行存在薄弱环节。相比之下,国家科研机构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在科研条件方面更完备。据统计,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国家科研机构已建成并运行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20余个,占全国已运行重大设施的近70%。
另一方面,高校合作网络较弱,难以调动外部高水平科技平台条件。高校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弥补其在重大科研平台条件方面的不足,以满足有组织科研的需要。不过,目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仍存在各组织单位科技计划管理方面联动不够、多元化投入积极性和规模有待提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产学研融合水平不高等问题。此外,高校的对外组织能力较弱,难以调动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企业等其他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也无法满足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或发起的条件。
为此,要推动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平台体系,加强外部合作,大力推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条件支撑。
一是大力发展校级有组织科研平台,构建高校有组织科研平台体系。在平台建设上,从“自由生长”向“定向培育”转变,围绕重大需求和攻关任务,加强培育布局。强化高校内部优质资源的统筹整合,建立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等的共享机制,保障实体与非实体有组织科研机构能够共享校内高端仪器设备等,避免因仪器设备等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平台,鼓励支持高校培育、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等。
二是着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与其他战略科技力量主体的合作。高校要以自身学科优势为基础,选择有组织科研的主攻方向,强化与国家实验室、科研机构、企业的协同创新与合作攻关,并强化科技创新与输出,以高质量科技创新反哺教学,形成互促互融的良好生态;吸引行业企业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为高校有组织科研提供经费,以新知识服务于行业企业的升级再造。
(作者李秀坤单位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陈凯华单位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陈劲单位系清华大学;郭锐单位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朱浪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肖广岭单位系清华大学)
闁烩剝甯掗幊搴g博閼哥數鐟归柛顭戝枛閻掓椽骞栫€涙ǜ浠︾紒妤€鎳樺畷锟犲即濮樺崬鏋犻梺璇″灲閹凤拷 濠殿噯绲界换鎰板Φ婢跺绱i柛鈩冾殔缁插潡鏌涢幒婵嗕喊闁轰礁锕ュḿ濠氬炊妞嬪海顦梺鍛婎殕濞叉牕鐣烽悢绋款嚤婵☆垵顕ч崝鏇灻瑰⿰搴′簵缂佹顦靛畷鎴︽晸閿燂拷-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