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多一些“书卷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参加“两会访谈录”。 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参加“两会访谈录”。

    ■2023两会访谈录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新时代新征程,基础教育要更加重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是高质量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素养需要在广泛开展读书活动上想办法,通过解决中小学生读书的堵点和难点,实现高质量阅读,构建全民阅读生态体系。

    3月6日,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荣誉所长温儒敏,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做客刊社“两会访谈录”演播室,接受《人民教育》记者的采访,就如何引导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无论现代科技如何发达,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

    记者: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各种信息爆炸式增长,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请问温老师,这样的背景下,应该怎样理解读书的必要性?

    温儒敏: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途径。所以现在我们获取信息、找到知识的途径比以前多了,非常便捷,我们应该迎接,尽量去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但是,可以肯定,信息时代还是需要读书的,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读书。信息技术,包括人工智能,不能够取代我们个人的读书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实践,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读书去实现,需要逐渐积累,建构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对世界的体验和认识,所以它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任何技术都代替不了的,必须经历这个过程。就好像一个小孩,从小要读很多的古诗,读一些文言文,背诵一些东西,一步步走过来,这其中要积淀情感、认知和各方面的东西。我曾经说过“读书养性”这个词,读书是个人的涵养过程,涉及心理、性情、人格的形成。机器人可以告诉你梨子的味道是什么,但终究要通过自己去品尝,才能知道所谓酸甜是什么样的味道。所以我觉得信息时代读书很方便,但要注意可能是有利有弊的,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阅读方式。所以我主张孩子们还是以纸质阅读为主,同时也要有一些数字化阅读,既读书也读网。纸质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一本书的装帧、封面设计、纸张版式,都有独特的意义和韵味,令人玩味不止。我们常说“书卷气”,恐怕在网上很难获得这种“书卷气”。无论现代信息科技如何发达,不可能也不应当完全取代我们传统的阅读。所以信息时代既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来帮助我们阅读,又要警惕和防止网络阅读带来的一些弊害,譬如说浅表思维、碎片化思维等。

    记者:温老师的解读让我们对读书的理解更加深入了。我们知道,早期阅读很重要,这里想请问温老师,怎样帮助孩子们建立起早期阅读的习惯和意识,让孩子们从小就喜欢上读书?

    温儒敏:对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应该注意分级,一级级的要求不一样。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段、心智发展的程度,引起他的兴趣,按照梯度由浅入深。不要把识字作为学前儿童读书的要求,学前儿童的读书主要依靠亲子阅读,父母跟孩子一块儿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读一些绘本。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应该以童话、传说、故事阅读为主,到了高年级开始适当地增加一些儿童文学、当代优秀作品,还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科普、经典作品。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等,没有必要强求在小学阶段就读,不要提前加满。早期阅读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这3点是最重要的,所以培养阅读兴趣,感受更多的乐趣,从幼儿就可以抓起,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孩子有了读书兴趣和习惯,自己便会寻找好书来读

    记者:邵校长,我们知道您十分关心乡村教育,请问怎样才能帮助面广量大的农村孩子也养成阅读习惯,让书籍滋润他们的心灵?

    邵志豪:这几年我到乡村学校去调研、支教,走进很多县域高中和乡村中小学。我感觉到最大的困难还是学生没有很多书可以读,就是可读的阅读资源还是匮乏。提升乡村学校学生的阅读素养,要从4个方面来推动。第一,要通过政府的支持、学校的落实,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阅读资源。学校图书馆、县域图书馆、村小图书馆的建设,还有村委会、办事处图书馆的建设都很重要。第二,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一个以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阅读共享平台。有益的电子书或电子读物,能让学生在线上免费共享,以此来增加阅读资源的供给。第三,想读什么书,应读什么书,需要教师来指导。我们都在做教师专业发展,我特别想建议以政府为主导,给乡村教师阅读素养提升做专题培训,提高乡村教师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从而带动乡村学校中小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第四,家校社共育的一个着力点是阅读。营造家庭阅读、社会阅读氛围,营造学校的阅读氛围,整体营造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这是最关键的。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读书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优质的图书能引领人生方向。想请问温老师,怎样才能让青少年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优质读物?同时,青少年在读书时,对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优质读物,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搭配比例?

    温儒敏:所谓优质读物,首先是体现人类文明智慧最基本的经典书籍。现在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收录了很多经典,而且开列了名著导读或整本书阅读的书目。这些都是基本的书,我建议学生去读,让学生对人类智慧的结晶有个初步的接触。现在出版的图书太多了,琳琅满目,家长和学生是很难挑选的,学生不喜欢经典,这很正常,应该有个过程。所以教师和家长有必要建议和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属于人类文化经典的书,有个初步的印象。这个基础上,应当允许学生在阅读书目的选择上有一些自由和空间,甚至可以选他喜欢的闲书。如果规定得太死,全班学生、全校学生都一样,又都指向考试,再加上每读一本书,每一章、每一节都有教学要求,都要写心得体会,这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书目要有一个搭配,我建议可以参照小学语文的“快乐读书吧”和初中的“名著导读”“整本书阅读”书目,这些都可以作为基本的书,尽可能让孩子们读。现在的小学、初中教材,每个单元都提倡“1+X”,就是讲一课,建议孩子们再找类似的或不同的两三篇文章来读,这些都叫搭配。我想,兴趣是最重要的,有兴趣孩子就有习惯,有习惯他就自己学会怎样找到好书来读。

    将读书过程纳入中小学阶段综合素质评价中

    记者:学校开展读书活动会有一个很突出的矛盾,就是读书时间不够,中小学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特别是中学阶段该怎么处理好读书与考试的关系?

    温儒敏:读书是需要慢慢积累的,语文科目做不到突击学习提高成绩,它要慢慢积累。所以现在很多家长,他宁可把语文放一边,用大量的时间挤占语文,挤占读书的时间,这样读书的时间就更少了,这是一个问题,应该纠偏。语文是真正长期起作用的,对人格的形成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应该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培养阅读兴趣。对于个人而言,时间永远都是不够的。如果学生有读书的目标和计划,每天少一点时间玩游戏、看手机,他一定能够有时间来读书。现在说作业太多了,学校也在减少作业。但你要注意,拖拉的孩子,作业再少也是拖拉,自控能力较强的孩子,他是有时间读书的。如果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用于阅读,这并不过分,一年下来读书的时间就相当多了。

    记者:作为一线校长,邵校长您怎样看待中学阶段读书和考试的关系?

    邵志豪:我认为二者应该是统一的,因为读书更多是增进知识,开阔视野,也是一个提升思维能力、建立思想认识的过程。现在的考试也逐渐在转向考查学生的素养,除了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外,也在不断提升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考查你的解题能力,而是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情境的阅读过程中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阅读就成为你的一个基础素养,是参加考试的基本功。在深化招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素养以及通过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建立起来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非常重要。

    记者:目前学校都普遍重视传统文化,重视语文学习。考试改革中,对语文和阅读的考查比例也在不断加大。教师教了很多,学生也学了很多,但阅读素养却提升缓慢,请问两位老师怎样看待这个现象?

    温儒敏:语文教学的效果而言,大家不满意,我觉得是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读书还是太少,所以这个低效解决不好,阅读素养也很难提升。现在实施课程改革,新教材也很重视读书,在拓展阅读量上,我觉得是一种努力。

    邵志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