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成为“双高”的“硬核”本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胡梦甜 见习记者 赵佳璐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文化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精神内核,也是守正创新、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在“双高”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意识到,要破解“双高”建设所面临的内部参与动力、产教融合效力、评价指标活力等难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文化的比拼。如何培植职业院校的独特气质?如何让文化育人紧扣时代新脉搏?在浙江,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占领“双高”建设制高点,成了不少“双高”建设校的用心所在。

在文化育人中厚植职业精神

今年4月,嘉兴技师学院红色旅游学院正式成立,由此揭开了学校“双高”建设的序幕。“2020年学校入围浙江省中职学校‘双高’建设项目,其中一个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就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建党百年的背景下,学校筹建这个产业学院意义重大。”嘉兴技师学院副院长沈民权告诉记者,成立红色旅游学院,最大的目的就是培育红色人才,真正做到为国育人、为党育人、为民育人。

作为红船旁的学校,嘉兴技师学院将红船精神与工匠精神融合,构建“红色匠人·对话课堂”“红色匠心·明德课堂”“红色匠行·行走课堂”的“三课同构”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定期邀请南湖革命纪念馆专家、老红军等“红色匠人”进校开课讲学,让学生面对面和他们交流;利用嘉兴的红色教育资源和合作企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工匠行动”,培养学生的“红色匠人”品质……“红色旅游学院成立后,学校将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旅’人才。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红色志愿服务团将是红船边最红、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这是我们对建党百年的献礼。”沈民权说。

漫步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的校园,池中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致敬感动人物”墙讲述着师生奉献、互助的动人故事,技能大赛荣誉碑记录着职教人的不懈追求,“持金钥匙少女”雕塑诠释着“我不是无所不能,但我会竭尽所能”的职业精神……用“目之所及皆是创意”的人文环境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宁波职教中心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校长傅卫东看来,人文是唤醒、启发、濡染,可以让学生审视自我,明晰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职业院校需以高质量人才发展为落脚点,而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强心剂”,这是浙江各“双高”建设校达成的共识。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从温州地域文化、行业企业需求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建设“适域情”“适职情”“适生情”“适师情”的适情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均能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求学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教师,最大程度优化教育供给模式;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积极构建“四维”文化育人体系,把学校文化与产业文化、区域文化、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并创新,创建了浙江省首家“烹饪艺术博物馆”,并依托区域特色餐饮文化,通过与知味观联合创办“杭帮菜传承人班”打造杭州餐饮业黄埔军校……

在文化治理中牢筑制度根基

长期性、动态性、重视过程发展质量的特性决定了推进“双高”建设,不论在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一所学校及其师生必须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必须拥有长久作用的动力源泉,而能够给一所学校的发展带来最深刻、最持久影响的恰恰是学校文化本身。

在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楼梦红看来,提升内部参与动力是学校“双高”建设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亦是学校对名校建设的经验反思。要让教师自发成为“双高”建设者,需要“文化推手”,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长久发展提供坚实的精神底蕴。

名校建设期间,鄞州职教中心构建了融文化。师生初步达成了坚持“融智聚心”、实现“融会贯通”、追求“融洽和谐”的文化价值共识,但还未实现从认知自觉到行为自觉的转化。“新校区整体建设和搬迁正是重塑文化内涵、引导教师将既定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全面推进‘双高’建设过程的好机会。”楼梦红说。新校区坐落于中国龙舟文化起源地云龙镇,基于此,学校以融为主线,以传承和弘扬龙舟竞渡的体育文化、图腾崇拜的百越文化及海上丝路的商帮文化为支线,多次组织开展“讲好学校文化故事”研讨会,致力于实现从文化自觉到文化主动。

“对中职学校而言,所谓‘高水平’应体现在学校所具备的文化引领力上。”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於芳对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工作提出了明确的指向和清晰的定位。基于此,学校积极打造“外圆内方”的现代化学校治理新格局。以共治和德治营造团结开放的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文化理念传播,聚焦立德、立志、立业的“立文化”。汇编“立文化”读本,建成“立文化”展示带,开展“立文化”系列活动,实现“外圆”;以法治和自治完善有序规范的管理系统,建立学校发展顾问机制、改进二级专业系自主运行机制、健全多元参与的监督与评价机制等,实现“内方”,全面引领中职学校的现代化转型升级。

在文化输出中打造职教名片

“原来西餐文化与中国美食一样,气温不同、地域不同,食材也会不同,比如番茄的最佳产地是西西里岛,那不勒斯的披萨最为出名……”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019级西餐烹饪班学生黄雨荷,刚刚结束了一节“原汁原味”的意式烹饪国际课程,正激动地翻看课堂笔记,回顾着知识点。今年3月,学校与意大利阿尔玛学院学校的中意国际双元中高职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全面推进中外课程、师资、证书、成才通道的互通共享。

像这样的“丝路课堂”仅是温州 华侨职专在国际化教育实践中的一个缩影。作为浙江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形成了以烹饪专业为龙头,契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及国际市场人才需求的“美食·雅居·乐活”餐旅专业链,为新时代中职国际化教育探索出了富含温州元素的办学思路。

依托“侨”的金字招牌,温州华侨职专积极输出技能人才、专业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毕业生“走出去”,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对于温州华侨职专学子来说,跨国带薪实习早已不是新鲜事。凭借强大的“海外背景”,学校积极为学生打通海外成才渠道,每年有近百名毕业生到国外就业、留学或创业,实现“技能出海”。通过全球26个温州商会的引荐,学校还与意大利、西班牙、荷兰、尼日利亚等国多家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为其培养输送员工并提供技术帮扶指导。正如校长徐健所言:“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途径选择过程中,双向循环才是国际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所学校的吸引力,与该校的文化魅力息息相关,学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汲取文化之精魄,将职教文化的温度辐射到社会,引领行业、社区、家庭健康发展。”温州鞋革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王松说。“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踏实行千里”的核心主线,构建融汇区域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鞋文化育人”体系,通过成人、成匠、成才、成器“四成”育人模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播种机、特色产业文化的导航仪和先进创意文化的孵化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