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创业人李亦周——勇敢迈出第一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5-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李亦周,天津外国语大学涉外法政学院2011级国际政治专业学生,天津青向广告公司创始人。2012年创立“现场on site”咖啡厅,后因经验不足放弃。跌倒后未曾停歇创业步伐,又于2014年成立天津青向广告公司。现如今已经拥有一支专业的智囊团队和强大的技术后援,与多家公司达成长期合作关系,用实力打造天外创业生力军。

曾品尝过失败的苦涩咖啡

2012年,文艺青年李亦周和两名学生一起,创办了“现场on site”咖啡厅。一个透露着文艺气息的天外合伙人团队就这样诞生了。然而仅仅半年时光,这个创业团队就因为大四学长的毕业而解散,咖啡厅也因亏损而关门。谈及这次不成功的创业经历,李亦周显得很坦然,“刚开业时候很多朋友来,后来就不太景气了,在倒闭之前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创业不因一次跌倒而停歇

从咖啡厅的停业到创办天津青向广告公司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李亦周也没停下创业的脚步,“这段时间我卖过衣服,做过淘宝,总之不让自己闲下来。”在尝试了很多工作之后,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做广告。“广告业可以接触到各种人和事,挑战与机遇都有很多,我是文科生,没什么专业技术,不过还是可以做一做交际的。”就凭着这样的动机,李亦周再次携两名同学组建“天外合伙人”团队,开始了新的创业之旅。

坦诚面对创业初期的迷惑

“第一次谈物料都没带尺!”谈及创业初期的问题,李亦周毫不避讳地分享他当时的窘迫。由于经验不足,经常缺东少西,被商家认为“不专业”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对于初入广告行业,他的自我评价是“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青向团队对广告的认识也愈发深入,对工作流程也更加熟悉,为日后成功打下了良好基础。

共同努力换来第一桶金

“我们谈的第一个项目是南京路一个商业街的视觉设计,当时任务量比较大,商家要的也比较急,两三周之内就要完成。”面对公司承接的第一个项目,李亦周团队拿出了百分之二百的热情和精力。白天实地考察,夜晚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前后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来自国企的项目,收获了三万六千多元的第一桶金。首战告捷的他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各类酒店、商场的订单接踵而至,让李亦周和他的伙伴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用自信和豁达处置巨额亏损

青向广告团队也曾蒙受巨大损失。一心想做大项目的李亦周想把某一个娱乐节目引进到天津来,本来前前后后都已经谈妥,中间一个环节却出了问题,最终损失了20万定金。这个数字对于很多创业团队来说就是死刑判决书,然而李亦周却只想着四个字“再挣回来”。“之前公司有相当一部分盈利,所以亏空就被填补上了,当时也没想那么多,想着再挣回来就行了。”言语之中透着自信与豁达。

与团队共进退

虽然广告公司的基本工作原则是以客户要求为准,尤其是大额客户,但是当团队与客户难以调和时,李亦周毅然放弃30多万的项目,维护团队成员。他对于自己的团队信任有加,“我们的团队小,但是有优势,一是思路转换快,二是更容易凝聚团队力量。”这种信任团队,并与其共进退的理念,让他的创业队伍逐渐扩大,成员组成也从单一学生变成了集合社会技术人员的模式,让青向更加具有活力。

有很多需要感谢的人

创业一年来,李亦周算得上收获颇丰,成就之余亦不忘感恩。“我最感谢的还是我的老师,教给我很多知识,指点我做事。我的家人、朋友、同学以及一些公司的老总,都给了我很多帮助,我要感谢的人真的太多。”诚恳的态度,真诚的感恩,折射出李亦周为人处世的成功之道。

关于未来:在大众行业里做小众的事

对于未来的事业,李亦周早有打算,他和他的团队已经着手策划一个全新的旅游体验式消费活动,并借此推广自己的手机APP。“传统旅行团越来越没意思,而我们会带着一些家庭团体去旅游,把参与者的过程体验展示在大众面前,走体验式消费的路子。”在传统大众模式中大胆出新,“在大众行业里做小众的事”。李亦周用团队发酵新鲜创意,力图实现从给别人宣传到宣传自己的转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