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违规实习,推进高质量的校企合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熊丙奇

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专业不对口、加班加点、强制实习……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已多次发文规范职业院校的实习,但上述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仍然时不时见诸报端。

这对职业教育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会让部分家长认为,送孩子上职业院校,得不到货真价实的职业教育,从而导致他们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很低。如何杜绝违规实习,确保职业院校给学生货真价实的职业教育?

在笔者看来,首先,必须加大对违规实习的处罚力度,要建立黑名单制度,把违规组织学生实习的职业院校纳入黑名单,向学生、家长发布报考预警。其次,要赋予学生对职业院校办学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学校选择实习单位,应该由教师委员会负责,听取学生意见,向全体学生公开实习方案,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违规组织学生实习,都有相似的剧情:实习内容——与专业无关;实习报酬——低于正常标准;实习时间——超过规定的8小时,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加班;实习管理——以“不准毕业”威胁学生。简单来说,就是校企双方把学生作为牟利的工具,企业以招实习生为名,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劳务工,学校则以组织实习为名,收取劳务中介费。这样的实习显然没有多少教育意义。

把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低廉的“学生工”,是低端职业教育与低端产业的苟合。于职业学校而言,要给学生高质量的实习体验,应该按专业教学要求,选择有资质的实习单位,制订实习方案。但学校很难找到这样愿意接受中职生实习的单位,加之有的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很低,学校不想在实习实训方面投入经费,于是就选择缺劳务工的低端企业。对于低端企业来说,他们开出的薪酬待遇,在劳务市场上已经很难招到劳务工,于是把眼光对准职校学生,谋求以“学生工”填补“劳务工荒”。

显然,这种低端合作,从利益角度看,是校企“双赢”,但从教育角度看,没有给学生任何有价值的实习体验,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

治理违规实习,必须摆脱利益因素。要从教育角度规范实习,加强对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实习的保障,严厉治理学生实习中的违规行为。对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职业院校给予减招或者停招的处罚,而不只是叫停违规实习;或者在招生时,向考生和家长公开职业院校的违规办学行为,提醒他们谨慎选择。

同时,推进职业院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现代治理。良好的校企合作一定是现代学校与现代企业的合作。现代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要评估合作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是否能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要成立教师委员会,负责学生实习等教育事务的管理。现代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不应只追求眼下的利益,而应着眼于为行业、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为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但可以为本企业获得高素质的员工,也可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

另外,要遏制实习乱象,职业院校的学生也要有维权意识。学校如以“不准毕业”威胁学生,学生要掌握确凿的证据,利用法律武器对发出威胁的相关人员追究责任。至于实习单位收缴学生手机,学生也可明确拒绝,并在第一时间报警等。总之,学生要学会利用现在畅通的维权途径,采取合理的办法维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