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深度阅读,从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开始 ——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9-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长兴县第八小学 陈 敏

阅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阅读思维向高阶发展,教师首先要成为文本独特内涵的欣赏者、深度阅读的开拓者。笔者将从文学解读、编者解读、教学解读三方面,阐述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提升文本解读能力,进行深度阅读。

一、文学解读,修炼文学素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输出质量。要让学生善于读书,文学素养的修炼尤为关键。而该如何提升,以部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沉潜文本,紧抓立意

《古人谈读书》由两则文言文组成。其一选自《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六句,涉及读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其二选自朱熹的《童蒙须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两则文言文都在谈同一个主旨:读书要有良好的态度和方法,要用心。

2.对比阅读,明确结构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论语》六句话的句意关系是并列的;而第二则是总分总结构,先抛出观点,再佐以论证,最后总结。

3.反复揣摩,品读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简洁,词句长短不一,富有节奏美。第一则虽然仅六句,但是准确精练,其中多个四字词语已成为今天常用的成语,这背后是发人深省的读书典故,如“韦编三绝”。第二则文言文以排比的句式从反面论述,语势层层推进,最后落笔于“急”,一气呵成,字字珠玑,让人不得不信服读书要用心的道理。

二、编者解读,涵养课程素养

《古人谈读书》之所以放在第八单元首篇,是要教师明确编者意图,打通课文间的通道,帮助学生建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

1.把握年段教学要点,明确教材地位

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借助圈画、列提纲、画表格等方式对文本信息进行整理归纳,进而把握主要内容。人文性语文要素可以苏轼的诗来概括: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纵观单元课文,编者意图显见:增加学生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也为初中的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作为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统领整个单元的格局与主旨,与后面的《忆读书》《我的“长生果”》并列一组,凸显单元人文主题。

2.统整单元语文要素,定位教学目标

学生虽学过少量古文课文,但依旧缺少阅读实践的方法。因此,要从单元语文要素及教材编排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等是学习文言文的常用方法,在“读懂古文的基础上,读好古文的停顿”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揭示与归纳。

3.“看见”学生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学生对《论语》并不陌生,但对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长达千年的深远影响可能不甚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成语做适当拓展,帮助学生打开《论语》学习的大门。朱熹一生奉《论语》为治学、治家的圭臬。这两则文言文放在一起,除了同属“谈读书”主题外,我们还要留意到:正是《论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才会有后世的大儒朱熹。由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两篇文章之间的传承关系。

三、教学解读,打造“深度”课堂

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说:“教师在解读时,不仅要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这正是“深度”的“度”之所在。解读若超过学生的认知界限,就是深而无“度”。如何将解读转化为教学实践,精准找到语用点呢?

1.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制定目标

4年的语文学习已让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了解。基于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认识“耻、识”等字;运用注释、上下文、工具书等了解课文大意,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借助“学习单”读懂古文,并能根据句意读好停顿,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背诵课文,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为后续的单元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的设定明确了教学任务导向的高度,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思路。

2.在疑惑处落点,突破难点

特级教师沈莉提出,讲求课堂效益的宽度,首先是“经营”学生。要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启发学生去思考、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虽然五年级未提到通假字的概念,但在实际学习中通假字并不少见。如《示儿》中的“元”同“原”;虞世南的《蝉》中,“藉”同“借”。对这些学生学习时容易疑惑之处,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和提问,再进行练习与拓展,归纳同类的语言现象,加深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现象的认识。这样既扫清了在字音、字义理解上的障碍,又渗透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更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自词句细节处沉潜,聚焦重点

深度理解词句是通往阅读高阶思维的必经之路。重点词句可以通过“学习单”在文本细节中被认识。如,理解古今字义的差异,可以运用“学习单”帮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在比较、辨析、追问中,学习单让文本鲜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点,从而培养高阶阅读思维。

沈莉曾在《构建学本课堂的四“度”空间》中提出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讲求课堂效益的宽度、触摸课堂对话的温度、折射课堂生成的亮度这四“度”。要构建好这四“度”空间,教师必须基于文学解读、编者解读、教学解读三个维度,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课堂才会有深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