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李惠利中学: 从“小众”到大众,校园也能成就“艺术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1-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校园歌手争霸赛上竞演的李中学生

□本报实习记者 谭晓洋

年底将至,宁波市李惠利中学第28届艺术节即将拉开序幕。上届艺术节闭幕式中,有名男生绕着舞台转了好几圈最后捧着奖状从舞台上跑回观众席。学生们一边欢呼叫好,一边起身朝他簇拥过去,想看一眼奖状的模样。

获奖人叫陈许家宝,是李中2305班的文娱委员。这是他第四次从领奖台上跑下来。每次回来,他手中都会多一份奖状,既有本人的,也有2305班这个集体的。作为文化班中的一名普通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他成为校园歌手争霸赛的十佳歌手,他导演的微电影作品获得了校园微电影大赛银奖,而他指挥下的班级集体合唱也在比赛中拿到优异名次。

学校党委书记戴文军说:“我们重视对普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不只是对艺术生。”依托学校浓郁的艺术氛围与优渥的艺术教育资源,许多像陈许家宝一样的非艺术生在李惠利中学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舞台。

“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去试试!”

——在课程选修中走近艺术

“这所学校,连风都是艺术气息。”高三学生沈思琪说。

在这里,新的一天伴随着格里格的《晨曲》开始;放学时,萨克斯名曲《回家》为师生卸去一天的倦意。课间,学校还会定期播放施特劳斯、贝多芬等音乐家的作品。在这所并不算大的校园里,艺术楼中排练声、演奏声、歌声时常飘荡在校园,偶尔还能从窗户里看见舞蹈练习生们优雅的身姿。

浓厚的艺术氛围让李中许多文化生也对艺术心生向往。

黄琪政就是其中之一。一直怀揣着表演梦的他,之前一直苦于缺少接触表演的机会。入学李中不到一年,这个小梦想在艺术选修课中开花结果。选择艺术选修课时,黄琪政阴差阳错选到了学校的播音主持课,又加入了话剧社,这便认识了当时教授戏剧影视表演的教师黄伟。没有任何演出经验的他被黄老师“怂恿”着参演一部话剧,排练紧接着就开始了。抢拍、漏词、紧张怯场,黄琪政的表演初体验并不轻松愉快。但在话剧演出结束后,回顾这场经历,黄琪政却觉得弥足珍贵。

除了戏剧表演与播音主持,学校还开齐了音乐鉴赏、歌唱、演奏、舞蹈、音乐创作等多个模块的选修课,普通班的学生跟着专业教师一起沉浸式学习艺术。既是学校党委书记,同时也是乐理教师的戴文军介绍:“学校的艺术选修课会开整整一年,这是为了让非专业学生对某一类艺术有相对完整和深入的学习。”

选修器乐演奏,就要学会弹奏出一首曲子;选修舞蹈,就要学会跳一支完整的舞。李中的艺术选修课将学生们没机会尝试的兴趣转化为真正的作品。方帅是学校新来的表演教师,也是戏剧表演选修课的教师。他在课上有时会带着学生们做“情绪方阵”游戏来训练情绪表演技巧;有时会和学生们一起赏析和排演优质剧目,如《汉密尔顿》等。在他看来,艺术选修课一方面是让学生进行表演实践,磨炼表演技巧,另一方面也重在提高学生的戏剧审美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全校师生都比想象中更配合。”

——在艺术活动中收获认同

除了艺术选修课,年底的艺术节更是李中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艺术盛会。

每年为期两周多的校园艺术节中,绘画、书法、话剧(小品)、配音等数十项活动为不同门类的艺术爱好者们搭建出了竞技场。除了个人赛,李中的艺术节也有诸如校园微电影大赛、班级合唱比赛等集体赛事。

《FORGIVE 宽恕》是2305班的微电影获奖作品,由陈许家宝等7人共同拍摄完成。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拍摄经验,为了让他们充分了解微电影的基础知识,每届艺术节前李中都会举办一场微电影讲座,还会给学生配备专业的微电影指导教师。但除此外,陈许家宝和他的队友们认为,影片的完成最离不开班主任、教师周红映的帮助。在剧本创作期间,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骚扰”周红映;自习课时,周红映也会特许他们进行拍摄。

为了让教师也能参与和感受学校的艺术氛围,学校想了不少办法,如组织专业音乐会、教师艺术比拼等,但其中最受班主任们欢迎的是每年颁发的“最佳伯乐奖”。戴文军认为,给班主任颁发“最佳伯乐奖”能增强学生、教师对集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上届艺术节闭幕式上,周红映成为拿到“最佳伯乐奖”的10名班主任之一。她上台领奖台时,陈许家宝和他的同学爆发出了全场最热烈的欢呼声。

“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

——在前进道路上选择未来

每届李中学生中,都有一批从文化班半路“转行”为艺考生的学生。刚毕业不久的缪子聪就是一名“半路出家”的艺术生。直到高二才决定参加文化编导类艺考的他坦言,当时做这个决定是仓促且倍感压力的,但好在学校给了他这“迟到”的选择提供了不少帮助。

缪子聪一直在摸索与练习视频拍摄,了解到他的摄影爱好后,校办副主任、教师杨志丹主动让缪子聪负责校运会纪录片的拍摄、剪辑。对缪子聪而言,校运会的临场拍摄是专业上难得的挑战。同时,由学校影视编导专业的教师来做评委的校园微电影大赛也是他进步的好机会。为拍摄参赛作品《海上烟火》,缪子聪前后拍摄、制作视频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专业上,学校为他提供锻炼机会;学业上,文化课教师也支持并配合他做艺考准备。艺考期间,专业课的补习让缪子聪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一下子缩紧。历史原本是他的薄弱科目,艺考后学起来便更为吃力了。班主任、历史教师程慧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总会单独抽出时间为他补上落下的课程内容。“多一条路,多一种选择,班主任这样鼓励我。校长刘伟龙还曾鼓励我去试试北电。”缪子聪说。尽管只参加了两三周的艺考培训,但以往的拍摄经历让他充满信心。如今他不仅顺利考入浙江传媒学院,还成了视频网站上一名专业的视频博主。

像缪子聪这样的学生在李中还有许多,“一人一课表”“一人一琴房”和“学科+专业”双导师制指导,无论是原本就有的艺术特长,还是来到李中后才挖掘出来的艺术天赋,都能在李中教师的重视与培育下结出最美的果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