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减严控之下,我们能为校外培训机构做些什么? 衢州暖心服务助力机构“再出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每天早上7:20,柴会祥的身影就会出现在开化县芹阳小学的操场上,开始带学生晨练。“放学后还有拓展课的任务。”柴会祥告诉记者,每逢周三下午,他还要去开化县城东小学上两节社团活动课。尽管只是芹阳小学的见习教师,日常教学任务也不轻松,最多时一天光体育课就有4节,但柴会祥却很知足。

在开化县派乐多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当了五六年数学教师,柴会祥没承想自己会因为“双减”而失业。“刚开始很迷茫,担心失业,更担心再就业的出路。”让柴会祥感到庆幸的是,市县两级教育部门及时站了出来,为培训机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为和他一样处境的培训机构教师再就业牵线搭桥。

“要站在培训机构的角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每次“双减”专班开会,衢州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曾金松都会反复强调服务的重要性,“行业遇冷,机构已经很难了,教育部门不能只追求冷冰冰的压减数字,而是要把道理讲清楚、把形势分析透、把服务做到位,帮助机构找到新出路”。

行动有力度,

助力机构做好发展规划

“双减”前不久刚搬迁新校区,江山市埃比克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为此投入了数百万元。一夕令改,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培训教室顿时成了烫手山芋。未来的路究竟该怎么走?是全部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还是保留一部分作转登处理,抑或彻底退出培训市场?艰难的抉择令机构负责人曾玲踟蹰不已。

彼时,政策仍不明朗、细则尚未出台、政府指导价还未制定……这些可能存在的变数拖慢了校外培训机构的下一步打算,整个9月份,“犹豫”“观望”是这些机构负责人的普遍心态。“我们等不得,但也催不得。”衢州市教育局高职成教处处长郑晓珍心里清楚,11月底前完成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两转一停”工作是硬任务,但也要注重方式方法,寻求“软着陆”,“尤其是在机构迷茫的时候,更要引导他们做好未来的发展规划”。

于是,衢州市教育局要求各县市区在排摸校外培训机构情况时,问清楚两个问题——“还要不要做校外培训?”“还要不要做学科类校外培训?”看似复杂的选择题,抽丝剥茧之后其实就这么简单。为每个机构制定专属的转登、转型或注销方案,衢州以“一机构一策”的力度助力机构做好规划。随着工作持续深入,规模较小机构如何转型、规模较大机构能否切割、退费消课怎么处理、财务清算如何落地等共性问题也浮出水面。“市‘双减’专班带着教育局、市场监管局、民政局等部门相关责任人,到一个个县市区开展专项指导,集中会商各地遇到的问题。”郑晓珍说,埃比克的问题就是在“一县一会商”时提出的。

“江山市教育局帮忙联系了消防部门,查看埃比克是否具备作为两个独立场地经营的条件,同时指导机构先完成转型,再到民政部门办理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证。”郑晓珍说,转型工作也不能“一刀切”,要为有特殊需要的机构“两条腿走路”提供便利。不仅如此,衢州还为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成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提供了转型过渡方案,帮助机构解决现实困难。

服务有温度,

引领机构走好未来的路

12月1日,杨凯昕忍痛作出“撤柜”决定,此时距离她在衢江区东方广场开出绘本零售书店爱阅家仅过了一个半月时间。“另谋出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我们团队年轻精干,这次试错就当交了学费。”杨凯昕是原衢江区广学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负责人,“双减”后,她选择注销退场,还将机构剩余的500多个崭新的书包无偿捐赠给了新居民子女较多的衢江区横路中心小学。

10月21日,随着开化智适应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完成营业执照变更手续,开化县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清零。11月8日,江山市统计数据显示,39家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比原计划提前20多天实现清零。“到11月底,全市转登闭环工作如期完成,249家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郑晓珍坦言,这还只是第一步,如何引导机构走好接下来的路才是更为艰巨的任务。

机构要转型,但原衢江区艺翔教育培训有限公司负责人对“究竟向哪个方向转”犹疑不定。衢江区教育局“巧媒婆”团队的年轻干部了解到该负责人有艺术类培训的基础,便顺势引导该机构利用已有消防审批的场地优势,扩大艺术类培训规模,专职往艺术类培训方向转型。原来,为精准帮扶培训机构,衢江区组建了“老娘舅”“巧媒婆”“好事佬”3支队伍,分别帮扶注销机构、转型机构和转登机构。

“局机关的中老年干部阅历丰富、沟通能力较强,能帮注销机构妥善解决遗留难题、及时谋划未来发展;年轻干部敢闯敢为、能说会道,能帮助转型机构发掘自身优势,找到最适宜机构的非学科类方向;而在转登过程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会由局领导带队、科室长带路,化身‘好事佬’主动服务。”衢江区教育局幼职成教科副科长詹晓奂介绍,无论是帮注销机构换思维出道、帮转型机构换赛道出击,还是帮转登机构换盛装出场,都是为了帮助机构更好地“再出发”。

发展有效度,

多措保障转型平稳落地

在率先达成“清零”目标的同时,开化县还交出了“52名校外培训机构失业人员全部实现再就业”的漂亮成绩单。除了像柴会祥那样经考核合格被聘为学校课后服务教师的人外,还有34人实现了本地就业,16人经指导在外地顺利再就业。

因机构转型带来的教培人员失业问题是“双减”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为多渠道流转机构失业人员,开化县遵循“有学科意向的参与校聘、有艺术体育意向的组织考证、有再就业意向的给予转行指导、无就业去处的进行失业登记”原则,有序分流机构失业人员。

“除了失业人员,闲置场地也要合理化再应用,帮助机构尽可能地降低损失。”开化县教育局职成教发展中心副主任陈根祥告诉记者,该县“双减”专班不仅逐一上门对机构场地问题提供指导服务,协调解决场地减规模、退租、改造等事宜,还邀请衢州旅游学校、青少年宫等专业艺体科教师担任场地改造顾问,制定个性化场地处置和设备采购方案,方便转型后机构尽早开课。“梦宸艺术培训机构就投入10余万元进行了场地改造,现在已经全面转型为书画、舞蹈主题风格的艺术类培训机构。”陈根祥介绍。

衢江区则给转登后的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量身定制了最佳通行证,不只标明了通行证号和通行时间,还特别标注了通行路线、法则、元素,并给予通行寄语。在衢江区起点培训学校的通行证上,记者看到,通行法则为“规范办学,诚信办学”,通行元素一栏则写着“不超前,不超标,不跨时收费,不延时服务”。詹晓奂解释说:“我们不仅将‘双减’的政策要求以灵活的形式嵌入通行证中,还结合机构日常管理特性,赠予专项书面寄语。”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