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给孩子20分钟的“自由” “双减”之后,这里的教室午间空荡荡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见习记者 朱郑远

当12:25的铃声响起,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303班的学生陈可儿放下正在写的作业,拉起同学走出教室,直奔学校南门广场热身,准备即将开始的比赛。这场三年级的长绳比赛,最近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不到两分钟,303班教室已经空无一人。此时,在学校各年级的每间教室里同样空无一人。

这正是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在全力推动“双减”工作举措“午间,让教室空无一人”后,校园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校长王建良告诉记者,午休时长只有35分钟,截取了20分钟,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外出自由活动。事情虽小,但为学生减负、为教师减压,也成为有效撬动“双减”的杠杆。

组合套餐上“餐桌”

学生自由时间选择多

对于这个时间,学校有详细的规定:12:10,学生午餐结束;12:10—12:25,弹性休息时间;12:25分—12:45,教室清场时间。在弹性休息时间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安排,教师也可对薄弱学生进行辅导。但当12:25铃声一响,全校1295名学生,不管是否完成作业,不管是否需要补差,都要放下手中的作业,走出教室。

这20分钟的教室外的自由时间,能用来干什么?怎么做更能放松自己?学校将决定权交还给学生自己。其间,学校对全体学生开放各类场馆,如图书馆、3个大型游乐场、游戏活动室等。“器材小屋”就在运动场地附近,学生可自主取放活动器材,也可自创游戏,自带活动器械。

学校不仅将“餐盘”提供给学生,同时准备了固定的“硬菜”。例如平均每周一次的校园百家讲坛,每周三(单周)午间小达人,每周三(双周)校园吉尼斯。“我最期待的就是每周一次的校园百家讲坛,因为总能学到许多新知识。前不久我就在施思老师的课程中了解了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的故事。笛卡尔创立直角坐标系的灵感,让我印象深刻。”504班学生许欣妍说。

除这些可供学生按需参加的活动外,“特色菜”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还会定期组织体育艺术活动,去年10月就有一场别开生面的四年级足球联赛,而11月则是六年级篮球友谊赛,12月是覆盖全校的跳绳类项目,一至二年级跳短绳比赛,三至六年级跳长绳比赛。

走出教室重启大脑

充分享受午休自由

为什么需要午间清场20分钟呢?王建良坦言,按“双减”政策要求,学校严格落实家庭作业的布置和管理,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将作业在课内完成,不占用学生休息、活动时间。“缺辅导时间”成了教师们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境下,很多学科教师都“盯”上了中午这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自由时间。

以至于,学生在午间出不了教室成为校园中常见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埋头”作业中度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能比较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各科学习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他们成为各科教师的“宠儿”,做作业、订正作业连轴转,一个中午没有一点空闲时间是常态,成了班级的“留守”儿童。

“本该用于学生上下午之间调整的午休时间,成了学生的作业时间。学生的头脑和身体得不到‘中场休息’。长此以往,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下降,下午的学习效率低下。基于此,学校提出‘午间,让教室空无一人’的要求,通过午间清场,让大家走出教室,让每一个师生的大脑得到‘重启’。”在王建良看来,这20分钟,对于薄弱的学生,更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因为他们终于可以暂时将学业放在一边,去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让身心得到调整。

此外,学校同步制定了作业管理制度,不布置群体新作业,确保将20分钟留给学生后,学习质量不降低。同时,以年级组为单位研讨作业设计和布置,倡导课堂作业“堂堂清”,实现全班三分之二以上学生能当堂完成作业。

超七成学生点赞

师生齐享“双减”成果

实施了一段时间,这短短20分钟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校园时光之一,因为自由,因为放松,因为不再“被安排”,因为玩得有质量。学校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书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认为,午间清场时间里心情十分愉悦。

而教师们,也从刚开始的不适应,转变为现在的由衷认同。当午间清场铃声一响,学生放下作业,兴冲冲地跑向外面时,教师们都深受感染,大家都意识到学习、放松、活动才是学生该有的状态,也感觉到了午间调整对于提高下午学习效率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这样的机制也在倒逼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合理安排作业,努力实现减量不减质。

教师占晓媛表示,一开始她适应得并不好,铃声一响,总想着是否要带几个特殊生去办公室再补补。“慢慢地,我觉得真的还挺好。既然时间少了,就和年级组老师一起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比如这学期重点研究的项目化学习,就对学教方式进行了转变。现在课堂上我讲得少,孩子们自主学习得多,效率提高了。”

“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落实,教育理念的转变十分重要,家校联合联动同样不可或缺。”王建良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学校坚持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午间清场作为学校的管理手段,也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我们正在更多地思考,让‘双减’工作更加符合学校特点,探索如何让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回到教育的中心位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