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中小学生安全素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卞广春

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周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在这一天,各地各校纷纷开展相关活动,联系消防部门、交警部门、政府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进校园,为中小学生上一堂有意义、有效果的安全教育课,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这样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有值得肯定和鼓励之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事关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设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其自救、互救能力,让学校、家庭、社会成为守护中小学生安全的“铜墙铁壁”。因此,绝不能仅仅在这一天走走形式,让安全教育“昙花一现”。事实上,早在2006年,教育部等10部门就联合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不断厚植中小学生安全素养。

厚植中小学生安全素养,不能满足于只是请专业人员、相关部门上一节课。应当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的不同,编著相应的教材,形成安全教育体系,教授中小学生应知应会及需要演练的内容。据媒体报道,部分地方的安全教育缺少系统教材和柔性教法,填鸭式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兴趣,也不能在实践中活学活用。有的地方虽有学生安全教育课本,但这些课本的利用率不高,发下来就被搁置,学校和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厚植中小学生安全素养,要防止其形式化、边缘化。有的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只是在宣传栏、黑板报上宣传安全知识,或者给学生发放安全教育彩页,与现实的安全问题缺乏关联。说教的形式多,应急安全演练的少;成人做的多,学生做的少。有的学校虽然给学生布置安全教育家庭作业,却变相成为“家长作业”。这些学校应及时转变思路,改进安全教育方法,增强安全教育的实际效果。

厚植中小学生安全素养,还需要多方面关注和努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安全教育,构建常态化安全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安全知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在实施自救、组织营救、科学救助时体现专业性、科学性、安全性。这样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才是成功的,值得继续进行和复制下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