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未来科学探索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5-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自2021年建校以来,一直秉持“爱生活、爱科学、爱国家”的“三爱”育人理念,致力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建立适应未来教育的新型学习关系,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创设条件,培养未来科学探索者。

    以“自适应教育”路径重构育人生态,促进师生共成长

    “自适应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和方式。

    学校以“自适应教育”理念为指导,重构育人生态,努力构建面向未来、支撑科学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混融式学习、跨学科学习以及团队合作学习。

    为此,学校积极拓展师生的自组织、学习共同体等模式,全面引入体验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表现性学习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组织模式。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小型社团,开展活动。学校创设学生“同伴成长共同体”,促进学生自我安排、自我监控、自我反思,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更强大学习人格、更丰富学习行为、更深刻学习思维的自我管理者。

    “自适应教育”强调提高学习效率,创造更优的教育体验。在数字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传递方式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更迭,个性化学习更需要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支持。为此,学校重构校园形态,树立校园形态建设场景化意识,主动开展与教学技术、教学空间的互动,为学生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更加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以现代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适应教育”理念认为,“学习是在学习者个体与群体的动态共享中不断迭代叠加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还涉及与他人的互动和共同学习,从而建立起一个不断更新和积累的知识网络。为此,学校重组关系样态,构建开放的学习对话场景,建立师—师、师—生、生—生、家—校成长共同体,让各方在交往、对话和探索的过程中彼此促进、共同成长。同时,学校立足科学教育的特色,树立纵横联动的教育资源观:纵向吸收高端科研资源及科普成果,打造中科特色科学教育课程;横向构建“科学+”教育联盟,探索浸润式的科学教育模式,通过协同关系的建立,为学生学习构建更加适切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加契合的学习资源。

    建构“进阶式”科学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元需求

    学校以“爱国家”为底色、以“爱科学”为特色、以“爱生活”为本色,探索构建基础宽厚、学科交叉、文理互补、综合集成的立体化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建立重立志的德育课程图谱、重激趣的学习领域课程图谱、重挖潜的优势潜能开发课程图谱,实现意识养成、知识获得、能力培养兼容并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未来科学探索者的核心关键词是“科学”。学校重点将“爱科学”作为课程建设的特色和路径,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为了探索从普及到拔尖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和培养的目的,学校全面而系统地梳理“爱科学”课程构建的层次脉络,按照普及—筛选—深化—定制的进阶逻辑,将科学课程分为科普课程、科研课程、科创课程、科培课程四大类型,先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根植科学探究的种子,再去发现有兴趣、有能力、有潜质的“种子选手”,让他们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丰硕果实。

    科普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惠性”课程。学校的科普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为每个学生播下“爱科学”的种子,具体包括中科“博士课堂”、中科“科学家讲坛”、脑科学进校园、劳动与科普教育等特色课程。

    “博士课堂”依托深圳理工大学(筹)、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资源,邀请博士生和科学家、专家来校举办学科(专业)讲座,传播科学与工程的相关知识。截至目前,深理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有超100位博士完成了100余门前沿科学课程的开发,向外覆盖大湾区中小学校,提供课时约1500节。“博士课堂”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诠释高端前沿的话题,引领学生走近科技前沿,反哺学科教学,“今天你自闭了么”“请问,您是蛋白质本质吗”“从自然界到餐桌——驯化的魔力”等“接地气”又干货满满的讲座,把学生们带进多姿多彩的科学世界。

    中科“科学家讲坛”,则是通过话题征集的方式收集整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每期论坛上,学生们与科学家们面对面互动,反响十分热烈。

    为了充分开发劳动与科普教育实践基地课程,学校成立了占地面积3796平方米的劳动与科普教育实践中心,这是目前深圳市高中最大的实践基地。学校大力开发劳动养成课程、科普教育课程和科学研究课程三大板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社会认知,启迪创新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科研课程是面向感兴趣学生的“探究式”课程。针对对科学感兴趣的学生,学校通过“中科项目式学习”“中科科技夏令营”“中科主题研学”“科学+学科基地课程”等课程,为这些学生提供科学探究、动手实践的机会。

    科学类项目式学习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线上自由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有“博士课堂”和“学伴计划”的教师们全程参与指导。

    项目式学习的优秀项目小组经过班级PK、全年级PK脱颖而出,进入到校级答辩环节,表现优异的学生,将成为学校重点培养的“实习科学家”,进入到下一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2022年8月,100多个学生报名参加“科学全知道”科技夏令营活动,先后到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仙湖植物园、雅昌艺术中心、国家基因库参观学习,并进行了专题研究。学校还通过科技节活动、科学社团以及“科学盒子”等科研俱乐部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科学创新实践需求,并为学生提供理工大学和各类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资源,满足学生“一展身手”的愿望。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组建小型社团,在现有的53个精品社团中,科研社、机器人改装社、人工智能社、飞行社等科技含量较高的社团尤其受到学生的追捧。

    科创课程是面向有能力学生的“定制式”课程。在科研课程满足学生学科探究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选拔能力强的学生进阶到科创课程的学习。通过“实习科学家”科技研学活动、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参加“科创竞赛课程”等让学生到科学家身边去,参与真实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家一起发明创造,甚至与诺贝尔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

    学校支持学生进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2000余家孵化企业实习,参与产品研发,激发学生在更高思维层次上发展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校支持学生在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150多个企业联合实验室里学习成长。在“学伴计划”中,学生有机会参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硕士、博士的研究项目,开展科研协助性工作。

    学校还通过创新“高本联培”模式,运用高校实验室和师资资源为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开设科创竞赛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多名学生先后在各级各类科创节中取得优异成绩。

    科培课程是面向有潜质学生的“先修式”课程。如果学生参与科创课程后仍感到游刃有余,或者在科学技术类社团、科学竞赛中表现优异且基础学科拔尖,那么学校就会推荐这一小部分有成为未来科学家潜质的学生进入中科创新人才实验班,与高考“强基计划”对接,为学生升学打通多渠道出口。

    目前,学校已经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大学生认知发展研究所的孔燕教授团队完成了多轮磋商,中科创新人才实验班大学教师团队已进驻校园并开设系列课程。2021年11月,深圳理工大学(筹)成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研究中心将中科附高确定为核心基地学校。在上述平台的赋能下,中科附高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正有序推进。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附属实验高级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