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网络上“疯狂找解答”到仅7.7%“最喜欢网络研修” 教师到底爱不爱“云教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图为杭州市江干区二〇二〇年国际理解教育首场“种子教师”研修活动现场。(本报通讯员 邵欢欢 摄)

□ 黄莉萍

4月27日,新疆阿克苏天杭实验学校援疆教师张坚贞早早定好了第二天参加远在千里之外的杭州市江干区2020年首场国际理解教育“种子教师”研修活动的闹钟。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做?4月28日,杭州市南肖埠小学教师郑海英带领杭州、湖北恩施两地近1500名学生共同探讨了“我与世界·公共场所的‘规矩’”。一线课堂、专家讲座、听评互动……“线下展示+线上直播”混融的研修形式,吸引了来自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新疆等8个省区市近50所学校(单位)近万名教师云端观摩,点赞数近8000。

而就在3天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公布的一项面对全省小学数学教师和教研员的全省小学数学线上学习状况调查显示,“最喜欢网络研修”的教师仅为7.7%。

那么,教师们到底爱不爱“云教研”,又期待怎样的“云教研”?

从“慌不择路”到“集体备战”

“众所周知,网络教研并不是新鲜事物。只是因为疫情,成了教师教研活动的必备选择。”从2月开始,绍兴市柯桥区实验中学副校长沈志勇持续对“疫情下教师与网络教研的邂逅”进行了深入观察与研究。他发现,面对线上教学、线上教研时,大部分教师只能也必须排除思想上的顾虑和行动上的依赖,参与到以往觉得“不尽如人意”的网络教研中。“疫情‘完美’地解决了网络教研‘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沈志勇调侃道。

2月中旬,我省开启开了疫情期间的学生居家学习模式。线上教学该怎么教?面对全新的在线教育模式,教师们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教研热情。“那段时间,在一些教师、组织自行组建的宽松式网络教研群中,每天发起的问题研讨超过10个,共带来1000条左右的研讨记录。”沈志勇看到,在这样的网络教研群中,“没有权威者,教师们可无所顾忌地提出各类遇到的问题”。沈志勇认为,有活力的教研必须是面向教师真实需求和问题的。

而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推进,学校纷纷开展针对线上教育的网络教研。“微”教研,“快”解决。在这样的理念下,沈志勇混合该校数学教研组教师和所带领的区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建立了基于钉钉的柯桥区初中数学网络教研平台。同样,每周五下午两点,杭州市东园婴幼园的全体教师们都“钉钉上线”,开启集体或分组的教学研讨活动。“上周,我们预设了‘我的一天’主题活动,等待开学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来思考和设计自己的一天计划。”从具体的教学设计到集体的主题研讨、云端“悦”读活动等,东园婴幼园教师陈瑜感慨,“通过集体研讨,我们能更好地思考还可以做什么”。

4月14日,青田县开展了第二次线上小学数学学习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学生整体学习效果良好。随后,在4月19日至21日省教研室组织省小学数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开展的全省小学数学线上学习状况调查中,青田县的数据再次表明前期线上教学整体效果良好。这些都让该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小学数学教研员邹立坝舒了一口气,“这也得益于先后组织的全体数学教师线上教研活动,解决了不少教师线上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不受欢迎”的屏障有哪些

省小学数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调查中,“您最喜欢的研修形式”一问,选择“线上研修”的青田县小学数学教师人数仅为当地总数的9.18%。而全省参与调查的4万余名小学数学教师中,仅7.7%选择了这一选项。

“坦白说,疫情期间,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段,由于各区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很多教师都处于线上教学和教研活动的外围,自然对线上研修很难说得上‘最喜欢’。”一位教师这样告诉记者。

“网络教研,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必然。但教师们因年龄、学历、教学经验的不同,对网络教研的期待、需求有很多的不同。”学生居家学习期间,仙居县第一小学办公室主任张勇看到,年轻教师积极参与网课制作和网络研修活动,偶尔做做“主播”,有着极大的成就感;不少中年以上教师因不能适应、接受网络课程,常常被网络边缘化,束手无策时焦虑感就紧紧围绕着他们。“应根据不同情况的教师,开发有针对性的分层教研活动。”张勇这样建议。

前不久,杭州市东新实验幼托园开展了“你喜欢或期待的教研形式”的线上教师调查。结果显示,该园80%的教师喜欢“专家讲座,且具有互动性研讨交流”的教研活动方式。“有指导性,受训教师又能参与其中。”教师黄赛华介绍,如今该园在教研活动前总会先运用“数据”了解教师、学生的喜好,而后集体思考教研或教学的互动策略,“满足教师学习需求,才能让教师们在复课后衔接期、教学进入正轨后真正有收获并让学生受益”。

“进行全省范围内的调查,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做好从居家学习到学校学习的衔接工作。同时设计关于教师研修方式的内容,是为对后续教研工作改进提供参考。”项目负责人、省教育厅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认为,调查结果说明为增强网络研修的吸引力,各地各校还需要下大功夫。

培育“受欢迎”的研修基因

“疫情过后,您是否愿意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项目组发现,全省有64.92%的小学数学教师表示“愿意”。“这个选项,嘉兴市达71.90%。说明不少教师做了近两个月的‘主播’后,‘互联网+教育’的魅力已逐渐根植于广大教师内心,并终将化为以后教育中的自觉行动。”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朱国荣有些兴奋地表示,“未来已来,我们都准备好了吗?”

而在地处山区的青田县,学校分布星散,如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经历了两个月线上教学的教师们给出了响亮的回答——通过线上学习,打破时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真正共享。在该县,高达78%的小学数学教师愿意“继续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的线上研修活动需求在这样的山区县更为迫切。邹立坝认为:“有些偏远农村学校到县城需要2~3小时,即便疫情结束,线上教研活动也将成为我县教研活动的有力补充。”实际上,在“您最喜欢的研修形式”一问中,该县虽然只有9.18%的教师选择了“线上研修”,但有62.03%的教师选择了“线上+线下”的研修方式。“未来的教师研修活动,到底应该线上多一些还是线下多一些,都不是重点。教研的核心依然是研讨的是不是教师关切的实际问题,能否找到教师教学中的难点、痛点,而不是‘隔靴搔痒’。”邹立坝同时认为,线上教研的形式很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面对未来依然强劲的需求,线上研修需要培育哪些受教师欢迎的“基因”?

虽然已经全面返校复学,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小学英语教研员杜洁此前组织开展的线上研修活动至今被教师们津津乐道。“我想,教师们最欢迎的是线上‘云课’设计大赛。”杜洁介绍,教师们在参与和观摩比赛、在学习“云课”精品项目中,逐渐摸索出线上英语课程适时、适切、有效、高效的多元设计心得和方法。“线上教研活动,还应针对不同层面教师开展互补的、聚焦学科素养的交流与研讨。”杜洁建议。

“线上研修可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一线教师和专家的零距离接触,更应将研修任务驱动化,让每位参训教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台州市学院路小学教师徐连弟认为,无论是教研的内容、学习方式还是成果呈现,都应给教师更多的自主权。

“应让学生加入进来!”诸暨市陶朱街道城西小学教师孙晓菲认为,应充分利用网络教研的便利,在讨论议题时与相关学生连线,听取学生的学习意见,如此教研才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线上研修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应更具互联网思维。”沈志勇认为,线上研修要具备用户思维,以“教师为中心”去考虑和设计;要具备数据思维,基于大数据的教学实证研究是网络教研的天然优势;要具备生态思维,要逐步消除组织者与参与者的边界,逐步消除教师、专家之间的边界,建设混合人员合伙关系的利益共同体,让教师既成为问题提出者也成为问题解决者,从而真正提升教师的研究力。

为什么在疫情初期国外的人们不愿意戴口罩?各国间有哪些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酒驾会有怎样的遭遇?坐牢?终身禁驾?看解剖尸体?剃发?看着学生们在台上活灵活现的演绎,张坚贞隔着屏幕忍不住哈哈大笑。“感谢网络,让我在千里之外也能参加这样富有前瞻性又整合学科知识的国际理解教育。”张坚贞告诉记者,她真真切切地有着强烈的学习需求,“因为疫情,我们看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迫切性;因为援疆,我更看到了国际理解教育在民族融合中的积极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