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红效应与“联合国点赞”: 活动与活动的区别在哪?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余 色

母亲节前夕,某校班主任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今天给妈妈画口红,并合影留念。活动一经媒体报道,即刻引来一片赞叹。

因为又涉及口红,不禁想起一年前某校校长自费买口红送女教师并要求她们化妆上班的新闻。“怎么是别人家的班主任?”“又是别人家的学校!”类似的“酸评”让校园新闻充满欢乐。

但也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对味。

如今重新搜索某校要求女教师化妆上课的新闻,可以发现在全国范围内转发、追踪的不少,评论更不少。评论中的赞扬声、质疑声同样不少。

“在上学期,学校对老师的口红做出了要求,这一学期增加了底妆。为了能够提高教师的化妆水平,还专门安排了化妆培训课。校长称:‘教师也要有职业范儿,形象一定要走在能力前面!’”

“怎么能让形象在能力前边?”“这个校长真的是教书育人吗?”

……

很明显,对口红事件的追踪报道,收获了读者更为强烈的质疑声。

什么是美?

这两天,网络上频频“冲”到你眼前的,无疑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某地女教师组织学生应援肖战事件。视频中,学生们在肖战新歌的背景音乐声中整齐地做手势,并喊着:“肖战哥哥你很好,我们很喜欢,冲啊!”

这一次,收获的几乎是“全民”声讨。因为很好识别:人民教师,追娱乐星,还带着学生追,实在是不可原谅!

有媒体评论说:“在学生尚不能清晰辨别是非和正确喜好的年纪,被迫进行了‘娱乐洗脑’,身为领路人的教师,又是在向学生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有报道称,当事教师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而无论检讨时这名教师内心深处是否真的认识到了错误,最初主动在自己微信朋友圈中展示带着学生一起应援肖战视频时一定认为,这事美着呢!

什么是美?

班主任觉得孩子给妈妈涂口红作为母亲节礼物,这事很美;校长认为,女教师都涂上口红,甚至化精致的妆给学生上课,这事很美;肖战铁粉女教师也许觉得,她只不过给学生们分享了她眼中的美。

问题在哪?

什么是教育?前几天,同事转发了杭州市胜利小学校长郭荣强分享的一组教师作品,主题是“疫中所思”,期望能择优发表。一个文件包中,几十份该校80、90后青年教师提交的学校“作业”,写的几乎都是学生居家学习期间教师们对在线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全省中小学开学复课都不少时日了,这些“作业”,显然已过了“媒体时效”。但笔者还是一篇篇认真地读了,感触很多。

“学生实践操作并总结出来的知识,才是学生自己的,是记忆深刻的。教师尽量创造情景,鼓励学生自我探索。”教师李菁雯于是在思考,为什么小学就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电脑等电子设备早已深入各家各户,信息技术课堂仅仅是说明书式的指导可行吗?她认为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她的学生很快发现,学习编程,培养的是严谨有逻辑的计算思维;学习了二维码,更可以帮助家里不会用健康码的爷爷奶奶……

“停课不停学,我们都在思考:孩子从中能学到些什么?我们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教师黄婧认为答案是“激发潜力,释放潜能”。她带领着学生不断挑战自己,创造性地做好自我管理,沐春阳,读诗、听诗、写诗……她感慨,作为一名教师,日常推进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总结反思汲取教科研灵感,陪伴学生在不断创新中释放潜能,多么幸福!

……

有着这样思考与实践的年轻教师,会带着学生一起声援娱乐星吗?

有媒体称,带学生为肖战应援的女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底线。但笔者认为,从她主动通过网络媒介对外展示自己的“教学行为”来看,她似乎更多的是整体的职业素养不够,不知道什么样的活动对学生有益、什么样的活动危害匪浅。

而这个危害的来源,并非肖战等娱乐星。

其实,无论哪位受年轻人包括学生群体追捧的娱乐星,或多或少,都有美好的地方,有令这些年轻人向往的元素。只是,当身为某一特定娱乐星粉丝的教师借助角色给学生(特别是低幼阶段的学生)施加影响,几乎把自己的偶像定义为美好的“全部”时,就剥夺了学生认识更多美好、发现更多美好的权利,更剥夺了他们思考并辨别什么是不同境界的美的机会。

教师带着学生追星很容易被判断对错,但教师认为学生都得给妈妈涂口红就是美就很有迷惑性了。什么是美?什么样的妈妈是美的?孩子应该怎样“装扮”自己的妈妈,或者说孩子应该怎么表达对妈妈的爱?不知道这位班主任和给这位班主任点赞的人们有没有思考过。

这些问题,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回答?

有质疑“形象一定要走在能力前面”观点的网友隔空喊话“口红”校长,“‘五讲四美’知不知道?五讲:讲文明、讲礼貌、讲秩序、讲卫生、讲道德;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外表美不是美,内在美才是美!”

其实,外表美当然是美,内在美那就更美啦!只是,光光外表怎么才算美,也不应是校长说了算,让学生来说说岂不更好?也许,教师整洁得体的外表,平日里的一个笑脸、一句暖心的话、一个激励的眼神、一次巧妙的激发,都能让他(她)的学生感受到“人间仙境”。

而能让大多数教师做到这点的校长,一定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家,而不是为了吸引大众眼球的娱乐化管理者。

前不久,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受到了国家级媒体的关注。课上展示的是疫情期间学生们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目标,结合当下全球疫情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成果。学生们的研究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回信与肯定。

从“良好的洗手习惯可以防控病毒”“消毒水对环境的影响”,到“ 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疫情期间的全球教育”……学生们的研究或许还很浅显,但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杭州专业区域中心(RCE杭州)主任吴卫东称赞的,他们是具有“中国心、国际眼、全球脑”、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能力的未来公民!

“中国心、国际眼、全球脑”需要的是什么?是学校、教师搭好学习、攀登的脚手架,用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吸引着学生们进入到一个他们从未发现过的新天地,并不断通过自己的发现、思考和实践,收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认知和能力。

正如很多中小学生第一次读到《人类群星闪耀时》的震撼: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太平洋的瞬间、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那一个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那些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或是被狠狠嘲弄的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的瞬间,火花闪烁,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更丰富着中小学生对于人类文明的认识。

因此,对于美,学生们同样需要具有“中国心、国际眼、全球脑”的美育。

是时候好好提高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校长的美育水平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