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业调身心,助学生“早复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汪 恒

近日,我省高校学生陆续结束超长居家生活,返回阔别已久的校园。对各高校来说,除了要继续做好疫情防控,还要减少前期教学调整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帮助学生调整好身心状态,以尽快适应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为此,各高校都提出了怎样的应对策略?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省内部分高校。

毕业季学业“不慌张”

实地举办优秀毕业作品展10多年的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今年不得不将展览“搬”到了线上。不过让大家意外的是,线上展览的效果还挺不错。有学生的毕业作品才上线一个小时,就引起了一家本地知名公司的兴趣,并向其伸出高薪“橄榄枝”。

除了设展形式,今年毕业作品的创作过程也有所改变。“以往学生们都是在校内的工作室里进行作品的实体制作。这次我们改为指导学生利用耗时短的3D打印技术来完成作品,以克服特殊时期不能返校的困难。”该校艺术品陈列与软装工作室主任吴大卫介绍。此外,教师们还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方式为疫情带来的新问题寻求解法。比如,有学生以居家隔离期建筑与人的关系为灵感,对城中村的闲置建筑进行了设计改造。

刚刚返校复学就碰上毕业季,让毕业班学生的时间表更显紧张。不少高校应时而变,为毕业生如期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前不久,丽水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蒋梦霞就在钉钉的群直播里进行了毕业论文陈述并回答提问,完成了线上答辩。像蒋梦霞一样,今年省内很多高校的毕业生都经历了在线答辩。在浙江万里学院,校方针对少量学生还没有修足学分的情况,启用了网上视频全程监控补考,部分课程还可以先在网上报名参加重修。返校后学生若补考通过,则可以从重修名单中删除,简化了相关流程。

教学有序衔接“不掉链”

浙江农林大学把这次开学后的第一周设为教学过渡周,这让在家上了几个月网课的学生们有了回顾复习和查缺补漏的机会。这一个星期内,教师们会根据安排,重点对前期线上教学内容组织测试,并开展重难点讲解、补课和答疑等。

线上和线下如何顺利衔接,是眼下高校教学工作共同面对的课题。返校后的教学安排既要服从疫情防控大局,也要兼顾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有教学计划。中国计量大学提出了“调”“拆”“停”“补”四项原则,即调整部分课程的时间和场地、拆班上课、停开部分尚未开设的选修课和对实习、实践、实验等课程进行补课,以确保特殊时期的教学质量。宁波诺丁汉大学还有不少国际学生未按期返校,该校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的教师们便新推出了“云实验”。实验课上,助教通过摄像头远程直播,并按照学生的指示来操作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学生之后提交实验报告提供便利。

当下还是不少学生准备专业实习的节点。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们把实习宣讲会放到了线上,让各家酒店通过直播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酒店概况、指导师傅、岗位和待遇等信息,并据此初步完成实习的对接工作。

身心健康一路护航

开学后,不少高校还处于半封闭状态。温州大学体育学院的教师们从专业教练的视角出发整理了Tabata自编操、单腿深蹲等男女生在宿舍适用的10余项“小运动”,让青年学生们在特殊时期“待得住”“动起来”。这些“小运动”因为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又避免了人群集聚,在全校范围内得到推广。

长时间宅家,让不少大学生的体质开始“亮红灯”。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在返校复学之初,就为每名学生准备了一份“体能加油包”。“加油包”分为男生版和女生版,装有跳绳、臂力器、瑜伽垫、毽子等居家运动器材。学院鼓励学生在宿舍参加“14天体能打卡计划”“最美瑜伽分享会”“云端跳绳比赛”等活动,来培养运动习惯,更好地迎接在校学习生活。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们则自编了一套原地健身操,帮助学生缓解久坐带来的肌肉紧张,并恢复体能、放松心情。

复学后的心理焦虑怎么解?开学伊始,浙江万里学院就把编制的《复学心理支持手册》发到学生手中,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一一解答。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还通过举办“抗疫心声”征文比赛、心理情景剧本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转移到自我认知、认识疾病、理解疾控、遵章守纪上来。而在丽水学院工学院,院方通过举办“微心愿”活动,帮助大家充实返校后的生活,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帮养月季”“找个一起考研互相监督的伙伴”“找人线下辅导UG三维建模”等心愿很快被大家认领一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