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不妨考虑减少后勤“包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张晓报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淡化、弱化的问题,实际上在大学生中间也广泛存在。

这次的《意见》提出,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在笔者看来,高校的后勤环节就存在大量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机会。

譬如说,教学区与宿舍区的部分卫生保洁、餐饮服务等,可用于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其为集体服务的社会责任感;而校内超市运营、建筑维修、园林绿化等则能给予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机会。这也契合《意见》中高等学校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

将劳动教育与高校后勤环节自然融合,能让劳动变得具体可感、更加真实,让大学生通过日常校园生活锻炼劳动能力、磨炼吃苦耐劳的品格。

不过可惜的是,很多富有劳动教育价值的内容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已经逐渐退出学生日常劳动的范围,后勤事务多被高校“外包”出去。这也间接导致劳动与劳动教育在高校的淡化程度要比中小学还要严重。例如,我国中小学生不仅要负责所在班级的教室清洁,每个班级还都有公共卫生区,但是这种做法在高校却很少见——似乎大学生的劳动能力已经很强,无需培养,抑或劳动并不是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他们只需要负责学习就好。即使存在打扫教室卫生等活动,也演变成了专门为贫困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

后勤是高校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算经济账,更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考量。作为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的根本追求和本质职能。高校理应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一切为学生发展服务,这也包括及时革新自身机制,作出有益于学生的调整。

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高校不妨在后勤环节上动动脑筋,减少“包办”。育人的契机并非只存在于课堂,也蕴含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据了解,日本的绝大多数学校是不雇用清洁员的,学校所有的卫生保洁工作全由学生们自己打理。美国也有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深泉学院,学生除了要完成日常的清洁卫生,还要分工负责早中晚餐等,以及保证校内设施的正常运转。

从长远来看,让大学生普遍体验后勤环节的劳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他们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觉得自己无需再劳动的观念,也能让他们从单纯的吐槽抱怨,转而对他人提供的后勤服务作换位思考,甚至还能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校园环境改善、服务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