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浙传着力打造辅导员工作室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07-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舒玲玲

“用影像和舞台成果来彰显美育成效,期待你的加入!”日前,浙江传媒学院“Action”辅导员影像舞台导演工作室负责人滕佳丽向全校辅导员发出了邀请。

6月底,浙江传媒学院立项建设8个辅导员工作室,“Action”辅导员影像舞台导演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浙传桐乡校区学工主管施卫强告诉记者,建设一批辅导员特色工作室是为了整合全校思政队伍力量,提高辅导员思政工作水平。经过严格的推荐申报、组织答辩、专家评审等程序,历时3个月,最终有8个工作室脱颖而出。

“远景”“光源”“二十四帧”“升格”……每个工作室都精心设计了既具传媒特色,又能反映工作室内容与方向的名称、徽标、理念和制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书记吴霞是“二十四帧”辅导员红色动漫工作室负责人。她说,每秒24帧是大部分电影采用的制式标准,希望将动漫与红色文化相融合,引领大学生用专业语言创作主旋律动漫作品。

据介绍,工作室会自行组建师生团队,除了要能开展创新性、特色性、专业性都比较强的学生思政活动和教学活动外,还要挖掘、培养一批有特长的辅导员,帮助他们站上更大的舞台、参与更高端的项目。“辅导员自身所学专业与所在分院的专业有时并不吻合,指导起学生来稍显力不从心。”滕佳丽说,而工作室成立后,实现了学院专业的全覆盖,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和辅导员。

为扶持工作室,浙江传媒学院提供了独立的办公场所和5000元启动经费。同时,学工部也积极搭建平台为工作室成员创造实践机会。像筹办一台晚会,过去任务通常下达给学工部门或二级学院,今后就会选择交给工作室。另外,学校还鼓励辅导员们跨院系申请工作室,每人参与的工作室数量不超过两个,倡导联合研究、集体攻关。统计显示,有超过70%的辅导员报了两个工作室。

记者了解到,辅导员工作室立项建设期为两年,浙江传媒学院每学期都会对工作室进行过程性、周期性考核,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将实行退出机制。工作室创建相关成果将纳入辅导员工作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成果认定范围,并在评优评先和参加培训交流等方面获得一定程度的倾斜。

近年来,浙江传媒学院倡导“思政+专业”文化,对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打造工作室这一载体,该校将着力培养一批专家型辅导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