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心超市有新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2-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胡欣红

近日,一则“支教老师让学生用劳动换捐赠物”的消息冲上了热搜榜,赢得了公众的赞誉。

广西巴马支教教师杨非凡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品,为了合理分给每个孩子,他在学校办起了爱心超市,并印制了校园“货币”。每个想要捐赠物品的孩子,必须通过劳动换取酬劳,然后拿自己挣到的“钱”去换取或租借物品。

“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合理分配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虽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确实容易引发诸多问题。杨老师的创意,不仅妥善解决了这个难题,还传递了深层次的教育意义。把劳动课和靠劳动获取捐赠有机结合起来,契合了当下大力倡导劳动教育的形势,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有助于他们养成多劳多得、热爱劳动的好品质。劳动最光荣,明白劳动的意义自然会更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

扶贫先扶志。给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捐赠物资固然是扶贫的应有之义,但也要提防部分孩子滋长出“我弱我该得”的思想,认为接受捐赠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用劳动换取礼物不仅可以避免分配不公,还能教育孩子靠劳动获取自身所需,避免其出现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倾向。

值得一提的是,用劳动换捐赠物资有效顾及了受捐赠者的尊严。弱势群体接受捐赠,固然体现了社会的温情,但也有一些受捐赠的人会觉得有失尊严。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捐赠物资,不仅淡化了“被赐予”的色彩,还能增添其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可谓善莫大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然后是成才。让学生用劳动换捐赠物资,在帮助孩子的同时,还教他们如何做人,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影响巨大,不能小看这种教育。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得到的捐赠物资是有形的,而在劳动中的受益是无形的,这样的影响很可能伴随其一生。

其实,不只是贫困偏远地区,条件好的地方也可以借鉴。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家长对于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大多会尽可能予以满足,越来越多的孩子已经体会不到“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所表达的情感了。太容易得到,往往就不会太珍惜,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甚至会助长种种恶习。让孩子付出劳动和努力之后再给予,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教育是塑造孩子心灵的艺术,支教不仅是在献爱心,更要用心用情。杨老师的点子,既妥善解决了分配问题,还顾及了孩子们的尊严,并让他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其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如此一举多得,这样的爱心超市多多益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