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是学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2010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近年来,河池学院依托文学类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培育,立足广西、扎根河池、面向基层,以写作人才培养为着力点,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的毕业生,在广西文学界和教育界都享有较高的声誉,凸显了学校在文学教育上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先后培养了一批知名作家。目前,从河池学院走出的作家,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2人、广西作协会员42人,被誉为“河池作家群的摇篮”。专业立项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河池学院应用写作课程为例”(2023JGB333)、河池学院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重点立项“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写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河池学院应用写作课程为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专注特色培育 多措并举助力人才培养

    优化课程体系,建立“基础写作—文学写作—卓越写作”的进阶式课程体系。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教师改稿、驻校作家专题讲座、文学采风、鼓励学生参加比赛和发表作品、将文学创作列入毕业论文(设计)等措施,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文学教育和写作训练。

    校行合作联动,打造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全职引进著名作家黄土路(黄焕光,中国作协会员、文学创作一级作家),打造文学领军人物,引进文学创作教师,先后引进创意写作博士、中国作协会员、广西作协会员等5名有文学创作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充实写作教师队伍,还聘请7人担任驻校作家。近三年,师生先后在各大刊物发表文学作品上百篇,出版文学著作26部、文学期刊66期。

    加强软硬件建设,营造文学氛围,建设以文化人的育人环境。成立文学社“南楼丹霞”“堆云”“空谷”及“白云诗社”,其中,“南楼丹霞”文学社被授予“广西高校优秀社团”称号;“堆云”文学社被授予“全国百强人文社团”称号。出版《河池学院作家群文学年选》,投入500万余元建设写作实训中心(实验室)、会仙书院(河池学院作家群展示中心)及会仙文学苑景区、东西文学馆、凡一平文学馆、文学大讲堂、创意写作中心、河池学院作家手稿墙等。

    学术研究反哺教学,推动写作人才培养,取得了喜人成效。研究本土文学,编写特色教材,出版系列研究专著,还与桂学研究会、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共建了“桂学研究基地”和“广西文艺评论基地”两个研究平台,“广西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系学校重点科研创新平台。

    激发学生潜力 凸显文学教育的独特性和针对性

    立足文化根脉,坚守文化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进行创作,引导各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在作品中积极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尊重文学规律,紧扣教育特点,贯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写作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校建立“基础写作—文学写作—卓越写作”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在基础写作阶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在文学写作阶段,让学生具有文学表达的能力;在卓越写作阶段,让学生成为卓越的写作人才。

    激发学生潜力,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显著提升,走出校园,走上文坛。2020年以来,学生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在全国大学生“野草文学奖”邀请赛、“名作杯”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暨论文大赛、首届广西大学生创意写作大赛、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现场作文大赛、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诗歌奖等全国、全区的文学赛事中获奖数十项。

    写作人才培养的成效得到教育界的肯定。河池学院的写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吸引10多所区内外高校前来交流学习。

    坚持理念先导 发挥写作人才培养引领作用

    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探索新时代地方本科院校的育人模式。与写作教学相关的三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南方文坛》《中国文学研究》等曾以河池学院写作人才培养为例进行深入探讨,发表相关论文20篇。

    关注文学前沿,关注教育科学动态,因地制宜地开展写作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写作课程体系、探索写作教育模式,弘扬学校的文学传统和培养“会写作的语文老师”的理念。

    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知行合一的写作人才。学校先后与媒体、企业、党政机关共建文学创作人才培养基地,已经毕业的写作人才进入中小学后也积极开展作文教学改革,毕业生龙勤在《教学与研究》杂志上发表《创意写作视野下的乡村小学作文教学》,获全国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黄必辉 熊建军 蓝春亮)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