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范划分学区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3-09-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学期以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恒昌店巷小学开展了篮球、趣味跳绳、旱地冰壶、射箭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丰富校园生活,享受运动乐趣。
通讯员 丁根厚 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缓解这一矛盾,人口大量流入地区不断有新建学校交付使用,学区划分已成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直面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区划分工作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牵涉面广,备受社会关注。近些年来,因学区划分引发的舆情时有发生,对学区划分结果不认可而诉诸法律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因此,能否平稳有序推进学区划分工作,确保学区划分过程公开、程序合法、结果令人信服,已成为体现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一扇窗口。

    问题导向

    正视学区划分常见“硬伤”

    学区划分过程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有——

    政策把握不准。学区划分的依据是国家及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规、国家及各省市区(县)对学区划分的指导性意见、重大行政决策和相关制度等。学区划分责任主体如果对学区划分适用的政策法规把握不准、研究不透或解读不到位,就会造成学区划分出现纰漏,引发利益相关方的质疑。一些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通过多种方式表达诉求,或走司法程序进行维权,就会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损害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形象。

    调研不充分。制定学区划分方案责任主体没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没有广泛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与建议,与属地镇街、社区交流不够充分,对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又缺乏预判,风险化解预案不够科学。因而产生学区划分方案与实际情况有出入的“小问题”,这就可能会引发大舆情,影响社会稳定。

    程序不规范。教育行政部门没有按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来开展学区划分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合法性受到质疑,学区划分潜在的风险无法及时得到化解。

    合规合法

    打好学区划分组合拳

    找准了问题,就能够把握对策——

    吃透政策定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教育部及省市县(区)出台的关于学区划分的政策,为学区划分提供了基本的政策法律依据。负责学区划分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研究这些政策法规,把握学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就近入学是学区划分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行政部门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根据区域内学校分布、学校规模、适龄学生人数、所在社区、交通状况等因素,依街道、社区、路段、河道、门牌号、村组等合理划定学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就近入学”的“就近”是指相对就近,不能简单理解成直线距离最近入学,即不是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鉴于一些地方人口分布和学校布局具有不均衡性、街区形状也有不规则性等情况,就近入学不是物理空间的绝对就近。把就近入学理解成“绝对就近”往往会曲解学区划分的合理性,一些利益相关者会以“绝对就近才算公平”为由裹挟舆情,给学区划分施加压力,干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这是开展学区划分工作时必须引起注意并须及时疏导的事项,要充分考虑可能影响公平的各个关键要素,确定相对科学的学区划分规则,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整体上相对就近入学。 

    可通过单校划学区的方式,落实就近入学;也可实施多校划学区,促进校际均衡。公办初中学校可以按照单独划分学区的方式招生,也可以按照小学学校学区划分,实行小学与初中“校校对口”的方式招生。

    调查研究拟方案。在制定学区划分方案时,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学校周边的教育资源分布、交通状况、新建楼盘数量、利益相关者诉求,测算学校周边近几年的入学需求。在测算学校周边入学需求时,要综合考虑生育政策、落户政策、入学百户比、随迁人员子女数量等因素。

    考虑到学区的相对稳定性,对于人口导入密集、城市化进程推进快的地区,要适当提高测算适龄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的百户比,避免因预判不足导致学区刚划好或学区划好没几年就出现大量学生需要分流的情况。

    在对入学需求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学区划分草案。草案包含划分原则、学校办学规模、周边入学需求、学区边界描述等信息。草案要在相应区域公开,让周边的民众知晓,并公布意见、建议反馈通道、咨询电话等。

    学区划分草案公布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新建学校所在的镇街、村社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优化学区划分方案,以便达成共识,形成最大公约数。

    程序规范抠细节。学区划分有相应的基本规程,每道规程都有对应的工作要完成。学区划分通常包括以下规程:一是调查研究,拟定方案;二是专家论证,完善方案;三是风险评估,排查隐患;四是合法性审查,依法行政;五是班子决策,集体决定;六是信息公开,公布方案。学区划分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是对学区划分方案的修正、完善,这样形成的学区划分方案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公正。

    如有利益相关者对学区划分初步方案意见分歧较大且难以协商达成一致的,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听证。听证代表分布要有广泛性,应由利益相关方、社会不同阶层或组织推举产生。如果大多数听证代表支持学区划分方案的,学区划分工作便可按程序推进,在方案基本成熟后由教育行政部门集体研究决定;如对学区划分方案仍存在较大分歧的,就要进一步完善方案,待方案获得广泛认同后再继续推进。

    学区划分、调整方案涉及面较广或调整难度较大的,要做好风险评估,审慎决定。风险评估结论为高风险的,要停止该方案的实施;风险评估结论为中风险的,要采取措施把风险降到低风险后实施。学区划分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学区划分、调整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共治共享。

    调整现有学区范围要十分慎重。对于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学校,要加快推进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学区划分、调整要设立必要的过渡时限,给社会留出合理的预期时间。新建学校学区划分或学校学区作调整的,一般应在公办学校招生工作开始前的半年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学区确定后应在一段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频繁变动。

    信息公开善引导。学区划分流程实施完毕、经集体决策形成最终方案后,要通过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教育行政部门的微信公众号、广播电视媒体等多种途径公布。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协同一致,及时做好宣传引导,让社会各界尤其是利益相关方理解、支持学区划分方案,确保学区划分工作平稳落地。

    一以贯之抓落实。学区划分方案公开后,抓好落实尤为关键。要维护学区划分工作的权威性、严肃性,不被负面舆情绑架,不轻易改变学区边界,严格执行招生纪律,科学指导学校做好招生工作。

    学区划分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是破解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关乎百姓利益,关乎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平公正,关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压实责任,严格规程,关注细节,防范风险,在合理、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做好学区划分、调整工作,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政府的公信力。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原副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