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有所特殊的“双语”幼儿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通讯员 吴昊斐 苏建宏

说起“双语”教学,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就是汉语再加上另外一门语言的双语言系统教学。不过,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七彩桥幼儿园却有一个特殊的“双语”课堂,采用的是口语及手语双系统教学。

七彩桥幼儿园幼儿总数为287人,其中健听幼儿268人、听障幼儿19人。这19名听障幼儿均安置在普通幼儿班级中,每班有2~3名听障幼儿,他们与健听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游戏等。

“蚂蚁遇到大西瓜,想把它搬回家,怎么办……”在该园中班绘本教学活动中,给孩子们“讲”绘本的,除了普通教师,还有一名手语教师。她用“表情”十分丰富的手语,给孩子们描述了蚂蚁搬西瓜的故事。而孩子们也会跟着一起比手语,有的孩子甚至能跟着教师打完一整句的手语。其中,两个戴着人工耳蜗的孩子,也和同伴们一起开心地听着故事,学习着手语。

不久前,这种融合了口语与手语的教学课堂在展示后引发了关注。4月26日,2018年浙江省“聋童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与挑战”研讨会在衢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举行,来自全省各地市聋校(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学前教师、小学低段教师代表及聋童学前融合教育项目试验联谊学校的教师代表,就聋童学前教育融合教育与发展进行了研讨。其间,该园展示的特殊的“双语”课堂成为代表们观摩和热议的焦点,该园还展示了小班融合聋儿个别化教育、大班集体教学融合活动,也给与会者带来了启示。

一直以来,七彩桥幼儿园的聋健融合教育就走在全国前列,更是全国第一家开展“双语”共融教学实验的学校。2016年11月,由爱德基金会和浙江省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共同发起中国和芬兰聋童融合教育实验,该园成为其实验项目基地。为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融合教育经验,该园还派遣项目小组成员赴芬兰和中国香港学习,并开展了多项创新性的融合教育实践。

2017年起,该园取消聋儿康复班,率先开展无条件融合教育尝试,9名听障幼儿入园即到普通班级融合,其中5名听觉补偿合适、2名听觉补偿不足、2名为多重障碍聋儿(包括听障、脑瘫、疑似自闭等),让更多听障幼儿早融合、早受益。2017年6月,该园正式在小班开设了“双语”共融教学实验,听障幼儿和健听幼儿享受双通道学习。3名聋人手语教师进班级与健听幼儿教师进行手语和口语的合作教学,他们主要使用符合中国通用手语规范要求并参照衢州地方手势的聋人自然手语。同时,这项实验也得到了全体聋健幼儿家长的支持。

据了解,该园的听障幼儿每天还有个别化教育支持,按发展水平相应安排听力康复教师和普通幼儿教师进行不同程度的协作教学,促进听障幼儿全面、快速发展,实现聋健幼儿共融共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