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师姚伟国的教学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18-05-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 叶青云

“月球,俗称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1……”一堂科学课上,4名学生正在讲台前绘声绘色地上课,而本应上这节课的教师却和其他学生一起坐在下面,不断地给这些小“老师”提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位教师,是海宁市硖石小学的副校长、省科学特级教师姚伟国。当入选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消息传来时,他连呼“想不到”,他说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一线科学教师,做的都是很小的事情。

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对于农村小学出身,靠着踏实和奋进一步一步成长为全国小学科学优秀教师的姚伟国来说,是实至名归。

从不讳言自己的“不知道”

40出头的姚伟国已有22年教学经历,其中21年都在教授小学科学这门课。被问及为什么对科学课有如此持之以恒的热情,姚伟国说:“因为我自己就对世界充满好奇。”

在不少学生眼中,科学教师应该是无所不知的,可姚伟国却从不在学生面前讳言自己的“不知道”。每每被学生问住的时候,他都很坦白。他总是说:“我的知识面存在很多盲区,我和我的学生是在一起学习科学、探究自然界的秘密。”因此,先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在教学生之前自己先学习研修,成了他眼中科学教师的最大特质。

好奇心不仅“粘”住了他自己,也“粘”住了学生。在姚伟国的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提问的学生很多,而且问题往往很有专业深度。姚伟国说,小学生很感性,记性也好,他们对自然界的很多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新鲜感,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儿童是科学启蒙的对象,科学教育必须以儿童的理解为基点来展开。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关注其个性。”姚伟国觉得,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带领学生展开实践研究前,首先要明确的是“儿童立场”,即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看世界。

当然,仅仅靠好奇心,只能吸引学生一时,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乐趣,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才会长久。所以,姚伟国的课堂特别重视实践环节,他带着学生去植物园给树木挂名牌,去中草药园写植物生长日记,去鹃湖水库调查生态资源……他相信他精心设计的那些充满生活味道和大自然气息的课题小项目,能让更多的学生成为“科学小创客”。

直接给答案的科学教师不“科学”

姚伟国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科学教师一定要有一股“疯”劲儿。这个“疯”是专注、投入,是不怕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

六年级的教室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只羽毛灰黄相间的鸟儿忽然闯了进来。学生们好奇地围观,并请教姚伟国这只鸟是什么品种。姚伟国没有立即说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办法自己去解决问题。于是,给鸟儿量体长、称重、拍照、记录形体特征,然后上网查资料、咨询当地爱鸟协会专家,一系列的程序下来,学生得到了答案——虎斑地鸫。然而姚伟国并不满足,他借此机会,让学生根据观察和收集到的信息,展开不同的设想,比如这是本地的一种鸟还是迁徙来的候鸟,从特征上来看是否与麻雀属同一类鸟等。

“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确是最便捷的一种方式。但是,直接给答案的科学教师不‘科学’,因为没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生。”姚伟国说,他想做的是,尽力引导学生联想可能与之相关的因素,让学生完成信息重组和思维内化,体会到研究的乐趣。“设置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系列问题,给学生更丰富、直观、生动、具体的信息刺激,这比起只知道一个新鲜物种叫什么名字,来得更有价值。教师不应把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方法才是学生求知最好的钥匙。”

从教二十多年,姚伟国很少离开学生、离开校园。不上课的时候,他不喜欢清闲地坐在办公室里,而是喜欢在校园里转悠,琢磨怎么把一草一木转化为学生的课堂资源。他在村小任职的时候,建起了小农夫种植园;在海宁市实验小学任职的时候,建起的屋顶花园成为海宁市唯一的小学科学学科基地;如今的硖石小学,不仅有种植园,还有中草药园、植物大棚、生态水池、野炊基地……他对校园里的每一处都充满感情。他总是说:“科学让我学会理性思考,带给我热爱探究、务实的工作作风,而我所能回报科学的,唯有坚持在一线任教,不辜负每一名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